时间:2020-11-19
《金石传馨——碑拓里的永嘉学派故事》展览借助拓片、书信、族谱、书籍以及实物、图版,追溯宋元以来温州学者的生平、家族,讲说“碑拓里的永嘉学派故事”。而“永嘉之学”又结合新时代特色,融入世界经济文化潮流,发展为“温州学”,其内涵十分丰富。
目前该展览已结束,为了向公众诠释展览内涵,弘扬永嘉学派研究和现实意义,并推动温州学的发展,温州博物馆特邀温州文史界的研究学者,就永嘉学派研究中的不同角度,为公众深入诠释,解读永嘉学派的内涵。
为研究永嘉学派提供新视角
讲述者:张如元 温州博物馆学术顾问
宋故国子小学录张公(张辉)墓志铭(龙湾区博物馆藏)
该墓志铭2000年在瓯海郭溪发现,记录了张辉的生平事迹。墓志出土时还有一个盖,据说现在已下落不明。
张辉何许人也?
张辉(1064年~1118年),字子充,永嘉人,是“元丰九先生”之一。张辉家族在温州很有名望,当时称城南张氏。
据《弘治温州府志》的记载,“饮冰坊,宋国子学录张辉世居之,故名。后改千秋坊,俗名虞师巷。”可知,张辉住在今鹿城区虞师里一带。另载,张辉“尝摭古人行事,断以己意,曰《草堂语录》,乡人称之曰‘草堂先生’……”而此墓志上也写道,“著有《草堂录》五十卷及诗文藏于家”,两者相互印证。可知,张辉曾著有《草堂语录》(或《草堂录》)。
周行己《祭张子充文》中“与横塘诸公日从事于治气养心之术,学者从之益多”这段文献记载正好与这块墓志铭记载的“既不利于礼部,即筑室依坟垄,殆将终其身,亲丧庐墓,致甘露之应,再世同居。”相互印证。而这说明了,张辉在温州曾有一批学生,他的学术思想必然在温州有一定程度的传播。
“元丰九先生”是谁?
他们是北宋神宗元丰至哲宗元祐(公元1078年~公元1093年)时,在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太学读书访学的九位温州学者,分别是赵霄、张辉、周行己、刘安节、刘安上、许景衡、戴述、蒋元中和沈躬行。
宋代以前永嘉的学术传统、地域声望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学术上的荒芜与地理位置的偏僻近乎正比。而“元丰九先生”的出现,打破了永嘉地区在学术上长期的沉寂。他们将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洛学”传入温州,为永嘉学派的兴起奠定了文化基础。以探讨“性理”为特色的“洛学”传入温州后,在温州形成了以事功为特色的永嘉学派。他们的学术旨趣,导致“洛学”的再传弟子对“洛学”有所扬弃,更倾向于发展事功之学。可以说,永嘉学派事功思想发轫于“元丰九先生”。而根据周行己《祭张子充文》的记载:“元丰太学,莫如子旧”,可知张辉可能是“九先生”中最早进入太学学习的人。
宋嘉泰三年蔡必胜圹志(温州博物馆藏)
名人写名人:蔡必胜与徐谊
《蔡必胜圹志》由南宋永嘉学派学术人物徐谊所撰,埋于蔡必胜墓中。徐谊(1144-1208)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平阳人。蔡必胜(1139~1203),字直之,原籍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后徙居温州府平阳县万全乡步廊村(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徐家与蔡家是世交,两家都是平阳望族。徐谊学文,蔡必胜学武,蔡必胜于乾道二年(1166)考中武状元。徐谊于乾道八年(1172)中文科进士,两人同朝为官。历史文献中关于蔡必胜的记载不多,这块墓志因此成为十分重要的历史材料。墓志中记载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
绍熙内禅
宋光宗赵惇的皇后李凤娘,外号黑凤凰,强悍善妬,一手把控丈夫,离间孝宗和光宗的父子关系,不使二人见面。光宗体弱,才刚刚继位,李后就私自面见孝宗,提议立其子嘉王赵扩为储君。孝宗不许,李后拂袖而出。孝宗过世,李后借口光宗病重,阻止其出面主丧。
群臣以为光宗也是生死未卜。留正、叶适等联名入奏:“皇子嘉王应早正储位。”但是奏疏送入内宫,迟迟不见回复。左司郎中徐谊责备宰相赵汝愚犹疑不定:“古来人臣,不外忠奸两途,为忠即忠,为奸即奸,从没有半忠半奸,可以济事。公内虽惶急,外欲坐观,这不是半忠半奸吗?须知国家安危,关系今日,奈何不早定大计?”汝愚推脱道:“首相已去,我也是孤掌难鸣啊。”徐谊等大臣谋议找中介人请宪圣太后(宋高宗赵构的第二任皇后)主持内禅,先和太后的侄子吴琚、吴环商量,二人也是推托。于是徐谊、叶适通过温州同乡閤门蔡必胜转告吴太后的外甥、知閤门事韩侂胄去劝说吴太后。太后终于下旨让嘉王赵扩继位。赵扩怕担不孝罪名,犹豫再三,在徐谊与赵汝愚的百般劝说下勉强同意,事到临头却又退避不就。无奈之际,韩侂胄与蔡必胜硬是为赵扩穿上龙袍,扶上龙椅,接受百官跪拜,是为宁宗。史称"绍熙内禅"。
在这次政权交接的政治漩涡中,许多大臣选择了围观和推责,但是温州人陈傅良、叶适、徐谊、蔡必胜表现出了敢做敢当的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