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18
中餐的烹饪方式种类繁多,“蒸”这种用蒸汽将食物制熟的方式,是中国老百姓最常用的烹饪方式之一。这种烹饪方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人类经过漫长的生食阶段,直到掌握了火的使用方式,才一步步走向了熟食阶段。我国最早使用的炊具就是陶器,随之也产生了如煮、炖、蒸等烹饪方式。
这件陶甑出土于温州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曹湾山遗址,距今已经四千多年。它的外形像一只小碗,外部接有一只把手。在它的底部分布有一些小孔。这些小孔的间距分布均匀,孔洞大小匀称统一。这件甑是由夹砂陶制作而成的,夹砂陶是古人为了防止陶器受热时发生烧裂现象,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末,从而增加陶器的耐热度。
很明显,这是人工制作的有特别功用的陶器。甑其实类似于一个蒸屉,并不能单独使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发现了不少甑,但造型各具特色,一般会和陶釜、陶鼎、陶鬲或陶斝组合使用。将甑套在装有水的这些器具上方,底部用火加热,水蒸气自然就将甑中的食物蒸熟了。陶甑和陶鬲的组合被称为甗,有连成一体的,也有分体式的甗。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后,逐渐形成了甗的固定搭配。到了青铜时代,青铜甑、青铜鬲,以及组合形成的青铜甗也开始出现,除了延续陶器甑甗蒸食物的作用以外,也作为礼器使用。秦汉之后,这种类型的炊具逐渐消失,被其他有同样功能的炊具所替代。
根据考古的发现。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长葛石固等裴李岗 文化中期遗存中就已经出现了陶甑,这一发现表明我国早在八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利用蒸汽进行烹饪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中国,“蒸”这种烹饪的方式出现与陶甑的发明息息相关,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饮食文化上的一大创造,“蒸”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今,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