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30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目前进入展览筹备的最后阶段。为收集更详实的史料,策展团队对方介堪先生的弟子、再传弟子们进行深入访谈,整理图文、视频记录与公众分享。这也是对方介堪先生另一种形式的纪念和缅怀。
马亦钊,方介堪先生弟子之一。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名誉馆长、朱自清旧居纪念馆名誉馆长、温州大学副教授。
温州市区百里坊马家是温州著名的书香世家,马亦钊的爷爷马孟容和叔公马公愚兄弟被誉为“马氏双璧”。1909年,马氏兄弟毕业于温州府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又同时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毕业后在温州任教,后赴上海发展,并与方介堪先生同在上海美专任教,成为后期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就是在上海的时光里,方介堪与马氏兄弟以及马氏家族结下了深厚情谊。
1929年中日书画界于上海美专存天阁欢聚所留签到册
(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忙于招待而忘记签名)
1929年,方介堪与马氏兄弟共同举办了“上海美专存天阁欢聚会”,来宾包括了日本画家渡边晨亩、荒木十亩;中国画家黄宾虹、郑午昌等30名知名画家。不久之后,中日画家再次齐聚,著名女画家何香凝也到场参加。
左起:方介堪、郑曼青、马孟容
上世纪30年代,从山水斗城走出的温州人,在上海美专任教的人数占据“半壁江山”,包括朱子常、刘景晨、张光、严德辉、方介堪、马孟容、马公愚、郑曼青等。其中方介堪、马孟容、马公愚、郑曼青在上海创办“蜜蜂画社”,在艺术创作上深耕,在艺术交流上广结志同道合之士,温州艺术人才的才情在上海滩得以充分展示,深受文艺界前辈蔡元培、吴昌硕等赞赏。
1947年方介堪、马公愚、夏承焘(从左至右)在汉三老石室前合影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这为方介堪先生后来为温州培养金石篆刻人才、构筑起文博事业扎下根基。
方介堪的教学手法:开放式教育
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马亦钊自小热爱书法和金石篆刻。
方介堪与学生刘一闻、马亦钊
1964年,18岁的马亦钊拜师方介堪先生门下正式学习。回忆起当年在方先生门下学习篆刻的情景,说道:学生都带着作业上门,先生看过之后会指出好与不好,但师徒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在作业做得怎么样。“话题涉猎范围很广阔的,聊得饶有兴致”——上至为人处世、待人礼节;下至文人轶事,古今野史。
方介堪家人与刘一闻、马亦钊
马公愚为方介堪结婚介绍人之一
“在我看来,这是他挑选苗子的独特手法。”马亦钊说。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能鉴别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否强、有没有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后,能消化、能深入思考聊天内容。如果有,必然会从下一次作业中反映出来。
夫妇齐年册页(方介堪结婚纪念册)之马孟容郑曼青合作作品
“这是非常难的,而他的弟子也是经过这样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后来也证实,这些学生后来都在金石书画界有非凡造诣,比如韩天衡、林剑丹、张如元、刘一闻等师兄弟。”
马公愚致方介堪信札
方介堪先生在艺术教学上的成就,也证实了他是一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而他的高足马亦钊,后来也走上了传道授业之路。1985年,马亦钊入职温州大学,后任艺术设计系主任、文化素质教学部主任、副教授。马亦钊认为:我们现在的艺术教学上有些存在过分“无微不至”,会使学生从而依赖老师,丧失自学、思考的能力,从而止步不前无法提升。
方介堪的艺术成就:为金石篆刻穷极一生的天才
马亦钊拿出再出版的《古玉印汇》
马亦钊认为,方介堪先生能成为公认的“金石篆刻第一人”有多方面因素。“方先生天生就是为篆刻而生的人。他具备了精力、体力、眼力、勤奋、以及异于常人的天赋。”他的每一方印章,文字皆有出处,都有史料记录做依据;他通常是白天篆刻、晚上做学术研究,每一方印章,都是他学以致用的体现。
瓯江风采 方介堪、马孟容、楼辛壶、张红薇、郑曼青合作(程十发补题)
有人做过统计,方介堪一生治印超过三万方,其中有500余方为挚友张大千所做,因张大千有定期更新印章的习惯,只有方介堪的篆刻速度与质量可以满足张大千,因此在当时海上传有“张画方印”一段佳话。旅居海外的挚友画家张大千常来信邀印。“我亲眼看过方先生为张大千的邀约刻章,通常是命题和创作两种形式。看过方先生行云流水一般的创作过程,只能说:绝!”
方介堪先生八十寿辰给马亦钊的邀请函
上世纪80年代,方介堪先生住在温州市区蝉街一个阁楼上,生活非常清贫,一间不足10平方的阁楼是他工作、休息、吃饭、会客的唯一地点。晚年的方先生身体欠佳,常年卧病在床。“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可以手握刻刀,创作水平丝毫不减当年。”马亦钊说起这事,充满了惊叹和钦佩,回忆起当时方介堪先生对他说过一句话,印象极其深刻——“上天给了我一双好手、一对好眼,这把年纪了手不抖眼不花,所以我应该一直篆刻下去。”
1986年,方介堪先生为孙中山诞辰120周年而篆
方介堪之于文博:温州文博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
马亦钊强调:现温州博物馆藏落款“温州文管会”的藏品,均为方介堪先生在任温州文管会副主任时,无私动用个人资源四处奔走,为新成立的温州文管会向全国艺术界友人征集的作品。“方先生艺术造诣非凡,成名于上海,挚友遍布书画金石界。1950年,温州文管会开始筹备,1952年正式成立,期间方介堪先生做了大量工作,他为温州文管会征集作品也得到了四面八方的支持。但是礼尚往来,他为公家征集作品,私下人情往来都要自己去还。”
方介堪先生治印
一名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在家乡温州开启了文博事业,并倾注余生。马亦钊认为,方介堪先生是当时文管会负责人的极佳人选——“方介堪先生20多岁起就在上海成名、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过。因此,他的文博学识绝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方先生的专业学识、艺术眼界,就发现不了温州那么多有价值的文物。”
方介堪先生手拓,沙孟海、陆维钊、韩登安等名家题跋的珍贵拓片。(衍园美术馆藏)
其中一件著名的温州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宅券”,若没有方介堪先生的慧眼,早已被埋没。这块其貌不扬的碑文,经方先生多方寻找、研究文字、破译内容,证明和提升了它的价值!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晋代篆书石刻遗文,同时也是温州现存最早的石刻,对研究篆书字体演变发展规律有重要价值。沙孟海、陆维钊、韩登安等众多书法篆刻名家为其吸引,纷纷在方介堪手拓本上题跋。
方介堪征集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宅券的收据 (1956)
温州博物馆藏文物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宅券
马亦钊回忆:方介堪先生的家国情怀无私伟大,他不仅自己意气风发地为温州文博事业奔走,经常去条件艰苦的山区发掘保护文物,甚至还想方设法动员身边所有人为温州征集作品文物,尽己所能。
方介堪,一名伟大的篆刻大师,前半生以才资高远,独步印林,在上海大都会挺立于艺术事业巅峰,与艺术家挚友构筑起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辉煌,为世人称道;后半生不舍家乡温州,回归清贫,百年树人,为温州培养金石篆刻人才;凭一己之力,为白手起家的温州文博事业扎下根基。
上一篇:温州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