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3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目前进入展览筹备的最后阶段。为收集更详实的史料,策展团队对方介堪先生的弟子、再传弟子们进行深入访谈,整理图文、视频记录与公众分享。这也是对方介堪先生另一种形式的纪念和缅怀。
张如元,方介堪先生弟子之一。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学者型书画家。《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者,《汉字形音义演变大词典》形系主编,温州书画院、温州博物馆学术顾问。曾任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美术系主任、东瓯印社社长等。擅长书画篆刻,尤擅山水、大篆和行草,对秦汉史、宋史、古文字、训诂、诗词都有较深研究。
张如元说:“在方介堪先生的几个重要弟子里,我实在乏善可陈。今天就长话短说,先谈一下当年拜师经过,然后简单回忆在方先生逝世后为他整理《玺印文综》、编写年谱、撰写《玉篆楼谈艺录》这3件事。”
六十年代拜师
“我少年时代就爱好篆刻。1962年考入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后,很想能得到方先生的指导。工艺美术学校与工艺美术研究所同属一个行政单位,研究所所长就兼学校校长。所以我想以学生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名义请方先生来作讲座,指导我们的篆刻学习。
1963年4月22日下午,由金作镐校长介绍,我到禅街去拜访方先生。一见面,方先生就说你们青年学生喜欢学习篆刻,我真是太高兴了。他仔细看了我的习作,告诉我学习篆刻必须从汉印入手,同时要写篆书,这是最起码的两件事。白文、朱文认真临摹三五十方,掌握了基本功,就要对《说文解字》下功夫,这是比前面说的那两样硬功夫还难的软功夫。谈话间,正好林剑丹也来了,于是方先生替我们相互作了介绍,说你们就交个朋友,今后相互交流,朋友实际比老师还重要。从此以后我与林剑丹就成了莫逆,算来至今已58个年头。
半个多月后,方先生应约来作讲座,在现场示范刻印的全过程时,特地让我站在他左边仔细观摩。送他出来时,他见我已遵嘱买到《说文》,连连称好,还拍拍我的肩膀说今后要多多用功,活到老学到老,将来一定比我们搞得更好。
此后一年间,我认真遵循他的教导,终于在1964年5月3日,由吴文莹女士(我读小学时的教导主任,方先生学生之一)的父亲做“中人”兼“证人”,正式拜方先生师。1965年,我下乡插队。此后,因生活所迫,我也基本废弃了书画篆刻的学习。”
方介堪与温州工艺美院(第一排左二为方介堪)
整理《玺印文综》
张如元在十年浩劫里埋头读了十年书,在文史方面已崭露头角。1977年经专家推荐,从远郊的工厂调入温州师专参加周恩来总理生前指定立项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边科研边读书又过了7年。1984年编写工作完成,张如元被中央文件指定为全国参加《汉语大词典》审稿定稿的80来位专家之一。
《玺印文综》是方介堪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料工作基本完成并开始着手编纂的一部集战国古玺和秦汉印章文字的大型著作。不仅方先生本人,就是当时好多学者,也都认为它能使方先生从一位篆刻艺术家升华为金石学家,所以方先生几十年间把它视同第二生命。它按《说文》分成14卷,但在抗战初期方先生逃离北京时,不幸遗失了其中的第14卷,第2卷在后来也有部分损失,而且其中不少部分的文字来源已被剪裁。四人帮粉碎后,方先生曾一度想重新整理补辑,可是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只得中辍。
1984年后,张如元见方先生卧病在床,就商议为方先生做一些生平和艺术方面的访谈。在谈到文字学时,方先生在张如元的介绍里了解到当前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新材料的发现,和张如元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心得,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差距。而张如元觉得自己多年放弃书画篆刻,有负当年拜师的初心,现在应当为方先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此,张如元特地撰写发表了一篇考证战国古玺文字的论文。
在整理《玺印文综》时,注意增加30年代至80年代新发现的文字资料,对部分以前未得到释读的字,如战国文字里的“婴”字,汉印“心”字上面加一点,三个“口”纵向排列中间加一竖的字,是“聪”字、“贯”字,等等。整理时,张如元负责做文字的释读和编排,由张索组织若干学生剪贴,师生合作了半年多时间,终于大功告成,于1989年出版发行,不仅告慰方介堪先生在天之灵,对刚刚兴起的篆刻热有过不小的推动作用,十年间曾多次印刷。
但引为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和出版社对时间方面的要求,未能补出文字的出处,减弱了其学术价值。但这是根据书稿现状,当时由大师兄韩天衡、方先生家属、张如元及出版社代表,四方一起议定的决议。它虽然有所降格,但在当时已经是最佳选择。也正出于这方面考虑,所以张如元在事先做了出版社的工作,文字资料采用复印,把全部原稿原封不动交给方先生家属保存,以便将来有条件时重编补正。
玺印文综
方介堪年表
张如元认为,方先生活了87岁,从事篆刻创作达70年之久,刻印三万余方,是我国二十世纪篆刻艺术丰碑,应该有一本让后世了解他的生平和成就的传记。限于条件,决定自己先尝试做一份年表,抛砖引玉,让后人不断充实完善。于是他以历年采访所得,其中大部分是方介堪先生本人提供或得到他确认,其他如解放前部分,有不少得自戴家祥先生的回忆。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师从王国维先生。他13岁与方先生缔交,一生倾慕方先生的篆刻才赋,记忆力又极强。如方先生是1926年去上海谋求发展的,具体时间方先生本人说是那年的正月底,戴先生则用肯定口气说是阳历3月底。为此张如元查了万年历,发现那年的正月十七是阳历3月1日,在这前面还要16天归阳历2月,而正月底与3月就没有矛盾,所以他在年表里把方先生去上海时间定为1926年3月,但究竟是哪一天,无法确定。二十年来,新发现材料不少,单是可检索的几种报纸,如解放前鼎鼎大名的《申报》,就可找到方先生不少资料。前段时间他翻阅几年前出版的《符璋日记》时,才从其中知道方先生在1926年3月29日向符璋辞行,第二天,即3月30日跟吕文溪乘“海晏轮”去上海。海晏轮从温州开上海一般需要2整天再加两三个小时,所以方先生到达上海的时间会是1926年4月1日的傍晚。这样看来,还是戴先生说的3月底正确。如果再看《刘绍宽日记》,我们还可以发现坐这班轮船去上海的,除了吕文溪,还有好几位温州名人,临行前道尹张宗祥为他们设宴饯行。
戴家祥先生
《符璋日记》
玉篆楼谈艺录
1984年秋天,张如元曾请方介堪先生就篆刻艺术的若干题目展开谈论,并做了笔录。1992年春,他把其中谈篆刻的部分整理为《玉篆楼谈艺录》。方介堪先生总结的治印经验,对后学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如“别篆择篆然后始可论书篆,否则乃是‘画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先要识得篆书,后要辨其时代界限;再选择同一时代的篆书入印,最后再谈书篆。“篆刻之难不在刻而在篆”,篆刻的硬功夫就是刀工,而软功夫就是文字学,要二者兼顾,才能创造出尽善尽美的作品。
方介堪先生强调学习篆刻要从汉印入手的同时,对为什么要从汉印入手也作了论述:汉代为我国历史上国势强盛之时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无不使用印章。其用途之广泛,制度之严密,制作之精工,面目之繁富,精神之充沛,皆空前绝后。得汉印之法度与境界,才可算正确地入了篆刻之门了。
《谈艺录》中还简述了方介堪先生对于历史上多位篆刻家的评价,如丁敬身、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对篆刻史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将各派的风格做了客观准确的评论。其中如论述吴昌硕时,还有不少得自亲身经历,崇敬之中有客观褒贬,生动之中不乏幽默。
最后,张如元说自己做上述3件事的初衷,是想有所报答师门。今年是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作为方先生的学生,他努力配合温州博物馆,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包括这次采访。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志愿讲解员面试报名启动
今年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篆刻大家,温州文博事业开拓者、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为隆重纪念方介堪先生为我国艺术与文博事业做出的贡献,温州博物馆将于11月8日起举办”玉篆春风”系列纪念活动。
本次展览前期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观众通过温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咨询可否成为本次展览的志愿者、讲解员,借此契机了解金石篆刻文化、缅怀一代大师方介堪先生。经温州博物馆决定,面向社会招募本次特展志愿讲解员若干名,并在展览结束后颁发纪念证书。
报名须知
1.年满18岁。
2.热爱书画金石篆刻,有相关从业经历者优先。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9日
报名方式
1.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表填写。
2.本后台收到报名表后会根据相关信息逐一通知面试时间、面试地点;请务必确认联系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