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6
金柏东温州市文史馆副馆长、原温州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
要像教育一样普及 绽放更灿烂
博物馆,一定要从高处走到低处,像教育一样,普及到乡村。
博物馆力量的展现,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温州从只有一座温州博物馆,到现在,除了各区县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还有8家乡村博物馆被省文物局认定,17家通过市级验收认证。说明我们在不断的彰显博物馆力量。
博物馆在温州民营经济领域潜力非常大。
我参加市级民营经济博物馆的调查,发现很多民营企业都有文化展示的馆舍,而且投入的资金非常大。这就需要博物馆专业文博人员进行指导,让它呈现出一个企业历史文化展示馆形象,和民营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产生关联。
博物馆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
要和院校结合,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才。不培养人今后就来不及了,我认为这个很重要。也建议组织专家的队伍去指导,使(乡村博物馆的)展览不要同质化。要多样性,多方位地去挖掘温州乡村博物馆的潜力。寻找和发现我们身边的博物馆,让其进入乡村博物馆的队伍。乡村博物馆是很小的花,但是要学牡丹,要开得灿烂,要开得有特色。
马津龙经济学家、温州市文史馆馆员
博物馆需要文创产品产业化
博物馆本身是技艺、文明的传承。乡村博物馆,对于中国来说很有特殊的意义。历史更迭,濒临祸劫,在改朝换代过程中,破坏本身就厉害。我们跟欧洲又不同,中国很多都是木头和纸质的东西,本身就难保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的博物馆很有意义。
博物馆日常有人来参观,需要再带回去一些纪念品,从文创产业上来分析,它具有商品化、市场化的价值的。这种可以变成日常的生活用品的东西,形式上、品质上可以保存跟原物一样。但在工艺、技术上一定要创新,要满足大众化消费的需求,让它有文物的内涵,又有一定意义的市场化价值。
潘一钢温州市民俗协会会长、温州市文史馆馆员
融合活态的乡村博物馆,让活力更强
打造乡村博物馆,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在乡村,如果乡村这一块没有文化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化根就会断掉。
在我们打造实体的乡村博物馆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还要打造我们乡村活态的博物馆。所谓乡村活态的博物馆,指的就是利用我们的传统民俗,精选内容,跟实体博物馆进行融合,相得益彰。这样的话,我们的博物馆就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大家的参与度。比如精选各地传统节日和乡村博物馆结合,乡村博物馆就更有文化的活力。
吴耀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执行院长
乡村博物馆建设与高校联合,大有可为
我自己本身是从事艺术设计领域的,一直以来非常关注艺术设计怎么样服务我们地区,特别是产业政策这块的工作,设计服务乡村博物馆这个题目对我来讲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国内外都已有学者提出了设计怎么样服务文化创新以及社区、乡村工作的一些观点。我也认为乡村文化的崛起和乡村振兴是融合在一起的,设计学科可以做一些事情,包括数字艺术等新的领域都可以在乡村博物馆开展尝试。
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传播学和设计学,其学科的覆盖跟今天的主题非常契合。为适应和匹配温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温州商学院早前在学科架构上已做了调整,包括工艺美术、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等,希望能为温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动向。未来,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可以考虑和高校特色学科结合,相信会大有可为。
此前我们也给一些温州的县市单位做了一些设计,其实我们是服务到地方去的,把所有的知识产权全部支持和转让到乡村,特别是到支持乡村的文化创意的企业当中去。我觉得高校在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里是可以承担辅助的角色的。期待领导们可以关注到高校和乡村博物馆的链接。
胡念望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处长
乡村博物馆要找准生存和发展方向,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乡村博物馆是今年浙江省政府和温州市政府的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是今年温州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温州市率先命名了首批17家乡村博物馆,首批8家乡村博物馆通过浙江省文物局认证命名。
温州的乡村博物馆,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在未来建设中,也要避免“千村一面”“千馆一面”的现象,展示内容需要精选、展示形式需要设计。同时,也要避免博物馆后期的运营、管理“乏力”,这就需要找准民办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有句话叫做“为今天收藏昨天,为明天收藏今天,”要通过器物的展示,故事的传播、业态的体验,来普及乡土文化,传递审美情趣,培育乡风情怀,增强乡愁记忆,增添生活乐趣,要依托乡村来增强博物馆的造血功能还有生存能力。
叶萌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的院长
感谢政府支持,希望加大力度
四年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理事长到温州瓯忆来参观。他赞赏瓯忆的产品,既有古老的传承,还有创新,但就是觉得放在一个小小的偏僻的展示厅太屈就了。
这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瓯忆建成了这样有艺术气质的展馆,能把瓯窑的文化和创新产品好好地展示出来,不容易。感谢政府的大力的支持。作为温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会长,也希望各个乡村博物馆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更加大力度的支持,使工艺美术在乡村博物馆中持续发展,这些博物馆不断有新的东西、高度的东西推出来。
沈国林衍园美术馆馆长
乡村博物馆发展需要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引导
温州民间收藏的力量很强大。这些民间收藏力量,也是未来乡村博物馆或者说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力量之一。在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博物馆的指导下,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迄今已在温州博物馆举办了6场民间收藏展。温州博物馆对于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立意、策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支持、协助作用。2018年,衍园美术馆成为温州博物馆“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的合作共建协议”的首批帮扶民办博物馆。创办6年来,多次与温州博物馆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藏品互相借展。比如社会反响强烈的“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等。温州博物馆对民办博物馆的深度指导、密切合作,在浙江省内也是罕见的。
我认为乡村博物馆,不能仅是拘泥于在“乡村”两个字,分量应该更重。比如像这次举办的会场瓯忆文化博物馆,从它整体的体量、场馆展示的这些器物的分量,我个人认为,就是一个很正儿八经的、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有文化内涵也有创新,彰显出一家乡村馆的力量。
孙金辉温州日报副刊部原副主任、温州市文史馆馆员
乡村博物馆:
发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纽带作用
今天是我第二次到瓯忆来了,虽然说这是一个乡村博物馆,但是还是有档次的。举一个例子,关于瓯窑的定位——始于东汉,经业于西晋,兴盛于唐宋,退隐于元末。我是搞文字工作的,我一听就觉得太好了。可见,乡村博物馆看来未必是“乡村”,不一定是那些锄头呀之类乡土的东西,体现了很深的历史积淀,博物馆的档次就大大提高了,这点给我体会很深。
办乡村博物馆要有自己的特色,再一个要有生命活力,主要还是要发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纽带作用。乡村博物馆,是将乡村里面的优秀文化嫁接起来。一旦乡村博物馆起到这样的模范作用,人们对乡村的理解就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乡村博物馆千万不能把凡是传统的东西都带进博物馆,因为不见得凡是传统的东西都是好的。不能走这样的老路,落后的东西和先进的东西,一定要区别开来,这就叫时代的文明走到哪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时代特色体现出来。应该是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将来的乡村博物馆是有好处的。
洪振宁原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温州市文史馆馆员
剖析乡村博物馆的力量,提出四点建议
博物馆真的很有力量。现在的温州文化就像80年代的温州经济,蓬勃向上。不同的是,80年代温州经济是民间上来的,政府放开来;现在温州文化是政府拼命引导,是从上面往下,而不是从下面往上。实际上温州的乡村它不应该被忽略。我们到英国旅游,大家说看英国的乡村,英国的乡村是最漂亮的。到德国旅游,南部那一带乡村是最美好的,到日本去看,日本农村真的是美丽乡村,漂亮得不得了。城市反而很枯燥,乡村反而很有生机和活力。他们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近现代以来,相当多的力量,不单把城市做上去,而且把乡村做上去。
中国博物馆是起步比较晚的,现在正好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假如一个地方是发达的,它肯定体现在博物馆上,几点建议:
第一个就是博物馆,特别是乡村博物馆,一定要和网络相结合。数字化结合以后有一个好处,就是相互扩大,有放大效应,这个很重要。网络上的宣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个是加强创意和人性化的体验。交通方便,标志很人性化,喝咖啡的、公共厕所、人行道等等,都摆最醒目的地方,环境、花卉也很多。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做法可以进入乡村博物馆;第三点,公共的环境很重要。比如这里这么好的地方,乡村泥土气息这么浓,整体也不错,要是能多种一些花或者营造这种美好的公共环境,那就是锦上添花,这个地方来的人就更多了。同时,乡村博物馆所在地的配套要进一步加强。此外,工艺美术是温州的一大特色,也可以以此来拉动,就能把温州整个产业,温州很多博物馆都拉动起来。
叶建温州医科大学教授
乡村博物馆人才要专业化和孵化
看了乡村博物馆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人才肯定要专业化,为什么专业化?首先,有很多的东西要从这个方面培育起来,未来新一代的年轻人,就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就是乡村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力量。其次,乡村博物馆就是我们城市新居民的怀旧地,城市和农村是相连的,所谓的新居民,他们希望回到原来的出生地,来感受活生生的乡村文化。这是一个历史记忆的怀念地。基于这几个重要的意义,讲人才的孵化,我觉得其实要做到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物的所有者,是要把博物馆藏品丰富起来,要鼓励更多人把私人藏品拿到乡村博物馆,经过分类、组合、陈列,使之成为我们乡村文化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第二是空间的设计者,作为博物馆不仅只是展品的简单陈列,怎么陈列是一个很重要的学问。乡村博物馆讲究空间美学,要有很多的设计感。第三个是展品的研究者,每一件展品的具体的陈列,文字的表述,体现了博物馆对于展品背后历史文化底蕴的研究。要从原来的技术传承者、非遗的传承者,变成这个东西的研究者。
陈瑞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扎根本土,凸显乡村博物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功能
温州无论做经济还是做其他的东西,都是以乡村为基地的,所以温州能够把乡村博物馆做好是完全不奇怪的,而且我觉得以后会越做越好。
今天在现场,我觉得确实博物馆是有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把博物馆建在广阔的乡村的土地上确实就已经体现了这种力量。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有“人”就能多元化发展,但是如果乡村只有农民,那它的多元化发展是发展不了的。我们能不能把乡村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引进人才,孵化人才,留住人才,还有培养人才的一个基地?乡村博物馆建设就不要只有让大家去接受艺术熏陶、审美这种思路,要着眼于乡村的振兴以及乡村人才的培养,要把它的教育功能凸显出来。要带动我们周围村民,让他通过博物馆的窗口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是更重要的。乡村博物馆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城里人来参观,一定要扎根在本地。我觉得高校对乡村博物馆,在很多地方都是可以起到作用的,可以通过校地合作的一些方式实现。
姜立秋瓯忆文化博物馆副馆长
满腔情怀投身创建乡村博物馆
瓯忆文化博物馆是这次浙江省认证的第一批乡村博物馆之一。2016年底我们入驻到瓯窑小镇。我觉得得先让温州人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在我给观众讲解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温州人对于文化的渴望,他们说居然不知道温州在这方面有这么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每次讲解我就非常有激情,滔滔不绝。合伙人陈老师回到家乡,把他30年的收藏在这里展示出来,这是对家乡的感情和贡献。这次新展厅的呈现,也得到温州博物馆、永嘉县政府和文旅局在专业等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基于我们这个乡村博物馆的便利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今后我们想通过非遗研学和团建活动来进行博物馆引流。不仅通过本馆瓯窑的研学优势,也把周边的一些文化内涵整合起来,制作成系列体验课程,带动瓯窑小镇的各个工作室。同时再结合衍生文创,带动地域消费;我们也将继续带动村民就业,让更多本地村民加入我们的博物馆运营中。招收更多本地青年人加入到瓯窑技艺的非遗传承中。
希望政府能多多给予宣传和专业的指导,各界专家能多来交流与指导。
乡村博物馆,犹如一个蹒跚学步、充满朝气的婴孩,也代表了温州加快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征程上的点点星星之火。本次研讨会上,各界代表屡次提到了新兴的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过程都离不开“专业”“指导”“人才”几个标签,同时指出了像温州博物馆这样的国有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代替的指导作用。
研讨会最后,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朱云华从四个方面为研讨会作了总结。
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
今天也是很震撼,特别感谢瓯忆文化博物馆的姜老师、陈老师还有黎老师的团队,打造出这么一个美丽的乡村博物馆。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地感谢,也为推动温州文化的力量、对乡村博物馆引领发展带来非常好的带动作用,表示衷心的感谢。瓯忆有今天,也是非常感谢永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每个县都像永嘉县委县政府这么重视文化,我们的乡村博物馆,包括下一步要打造的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以及温州的建设应该是会越来越好的。
我听了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通过瓯忆这么一个博物馆,我觉得这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全程发展的路径有益的探索。
不管是从哪个层面上,从推进文化的角度以及从社会的角度还有经济发展的角度,方方面面,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给我们坚定了乡村博物馆以及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信心。这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瓯忆的探索,给我们增强了文化的力量,我们要把这个路径不断的探索下去。
多元化凸显特色
从一个乡村博物馆的当前来说,它肯定是一个主题,更凸显文化内涵的主题化,以及生活化、需求化,要以需求为导向。在场的专家们思路更开阔,我们原来还是从博物馆的专业角度去构思怎么打造,通过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我觉得思维更加打开了,它不仅是主题的各方面多元文化的展示,见证也很重要,尤其是物件见证的展示,我们博物馆恰恰是物件见证的展示,抓住了这个核心。
我们想通过乡村博物馆的打造,把我们温州百工之乡给传承下去,这就是一个见证。典籍里的文字怎么活起来,这恰恰是通过博物馆这么一个阵地,把我们文物陈列出来,大地遗产活化起来。就是说要需求导向,刚才老师们的思维非常开阔。还有说到当下的一种生活美学,和当下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所以要生活化、需求化。
洪老师还提出网络化,以后要做好数字化,传播的更多、更广,同时要个性化、特色化,要有它的个性。博物馆是一个教化的工作,首先是文化,以文来化人,博物馆作为这么一个载体,首先是教育功能,这个是很重要的。
博物馆的打造,我们不能是做一个很有限的群体的参观,否则就是一个封闭的阵地。它应该是更开放的,这种开放不仅是向我们自己这群人开放,更要向社会开放。我们实施博物馆意见有三句话,其中一句话是第三空间,还有一个是第二课堂,就是学校的研学的第二课堂,同时又是我们创新的一种新时代的生活的第三空间,要有创意。
第三空间是什么,包括我们的博物馆,包括我们的文化和旅游,都需要创意和设计。包括我们整个博物馆,它既有文化元素的设计,还有空间摆设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刚才专家们谈的力量,非常深邃、丰富。
但是有一点,文化,教育的、教化的功能就是要全程弘扬的,这个功能是根本。尤其要通过一种体验,在博物馆的展馆有一个活态的呈现,让我们的学生、市民、游客,深深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我们今年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可以说是文化温州建设一个很好的很具体的抓手。
各界力量加持
要推动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我们都是靠民间的力量,靠文化的力量,靠社会的力量,推动温州文化的建设,我们今天做得好,就是因为我们企业家这种文化的大爱的情怀。叶萌春老师他把传家宝都拿出来,就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瑰宝。这就是靠社会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还有我们民间的力量,也要靠企业家的力量,还要靠侨乡的力量,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这也体现今天非常鲜明的主题,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力量。
同时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永嘉县委县政府这么不遗余力的支持,我们也不能这么好的展现。政府在推动这项事情上,是需要勇气的。文化也是潜移默化的,它需要坚持,包括博物馆的品味、内涵,它的一砖一瓦,是需要匠心精神,文化是匠心精神。政府对于文化的推动,是义不容辞的。乡村博物馆,一定要在乡村,要有根植于乡村的文化,汲取乡村文化的精髓,要有文化的“乡村味”。
凝聚文博人才
一定要把人才构建起来。我们对现有的当下的人才一定要给予极大的爱惜,并要通过持续的力量再虹吸人才。比如说温州市里有博物馆组成的联盟,到各乡村去指导的话,也要把乡贤的作用发挥起来,还要通过学校去培育人才,还要去进行人才的嫁接、引进、合作。我们要把温州的人才更多的集聚在致力于我们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样的话,不仅是这件事情,今后温州文化事业会结出更多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