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2
温州博物馆《仁山鹿鸣:宋代浙学的崛起与历史传承》展览中,有一件谢磊明篆跋《叶文定公墓志》石印。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暗藏着什么样的记录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其背后的故事吧!
1949年文化部设文物事业管理局,郑振铎任局长。1950年2月北京召开文物管理工作会议,讨论文保、发掘、禁止文物出口等问题。10月,温州市第四次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筹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聘梅冷生、刘景晨、孙孟晋、王荣年、方介堪、董朴垞、吕灵士、戴家祥、吴天五、夏鼐、张一纯、吴洗凡、宋炎、邱尹心、吴兆瑛等十五人为委员,梅为主委。1951年2月10日文管会首次工作会议,3月发布文物图书征集启事,“征集一切具有历史学术或艺术价值的文物图书,加以鉴别、编纂、保管,提供国人的研讨,进一步作为创造新文化工作的参考资料”,倡议各界人士捐献归公或者委托代管文物图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管会的藏品一部分转交自土改所得,一部分来自社会捐献。1952年刘景晨跋杨得霖《连床忆旧图》可见时贤捐献文物于公家的一般心态:“今陆氏后贤雨之兄持示于其友吴君洗凡,因言私家文物,监护难周,不若藏之于公家,有专司焉者传藏之可以较久。凡物私之于己,不若公之于人之为得也。洗凡时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以语市图书馆馆长兼管委会主任委员梅君冷生,相与赞许之,重装成轴,将入馆藏,嘱题其末。夫雨之能见其大,冷生、洗凡皆能成人之美,由是大众摩挲以征文而考献焉!前贤遗迹将弥久而弥彰,私之于家,诚不若公之于世也,因书以跋之。”同行者吴洗凡也赋诗记感:“私家宝玩易消磨,过眼云烟感慨多,端为芸藏计良久,公家今日盛搜罗。”此间前后,旅沪乡人李鸿文、戴夷乘捐赠了唐人壁画、《百衲本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共数十箱之多。方介堪赴沪杭学习途中,乡友孙孟晋捐赠了任道逊山水一件、文彭印六方,戴家祥捐赠了虢叔钟、隋墓志拓本各一件。刘景晨捐赠了黄宾虹山水、徐定超对联。夏鼐捐赠钱币及书画。社会贤达如林镜平、马公愚、吴百亨、周善同、张毅远、许兆鸿、吴天五、吴洗凡等也慷慨助捐,奠定温州博物馆早期库藏基础。
▲南宋淳祐十年叶适青瓷墓志 温州博物馆藏
地方乡贤的捐赠中,以原藏谢磊明的南宋淳祐十年叶适青瓷墓志(高33厘米,宽24厘米,厚3.5厘米)尤为难得。谢氏另外摹刻了一方《宋永嘉叶水心先生墓志》石板(长17.7厘米,宽12.4厘米,厚2.1厘米),记录了该墓志的递藏始末。石板正面篆刻:“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背面篆跋文字记录墓志递藏始末:
“宋永嘉叶水心先生墓志。砖一方。阴篆‘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十八字墨书三行,外护绿釉,神采湛然,审为龙泉瓷制,以民国庚辰年(1940)出土于邑东城慈山葬地一区,人得之初,破土断为两截,旋售于余。戊子(1948)十月,杨柳巷居庐罹火,砖在难中,后从瓦砾间捡获散甓若干片,合体尚完,喜出不意。惟左角下方略阙。复督儿辈穷目搜剔,然已不能踪迹矣。老友梅君冷生方长邑图书馆,遂以诒之。按《宋史》载:先生卒谥忠定。瑞安孙琴西太仆尝发其误,得此益增确证。又:先生卒于宁宗嘉定十六年,砖为理宗淳祐十年置立,相距二十七年。余检南宋人集,未见有文为先生铭墓。刘后村挽诗则有‘无人敢撰碑’之句。抑旷年累月,窆石无文,仅以此为埋幽之识耶?是尚一疑也。呜呼,数行剩瓷,犹存天水之型;一夕飞灰,未化绛云之炉。名贤文物,呵护有灵。冷生制椟珍藏,属纪所由,以示览者。庚寅(1950)六月永嘉谢磊明记并刻。”
▲1950年谢磊明“叶文定公之墓”石印 温州博物馆藏
▲1950年谢磊明“叶文定公之墓”石印拓片
温州市图书馆员工潘国存先辈早年得缘梅冷生先生牵带,同往拜访谢磊明先生,故撰文介绍谢磊明生平,大意是:先生名光,字磊明,又名烈珊,以字行。生于光绪十年(1884),卒于1963年10月。青年时期经营盐业,在东门一带开设盐行,过着“瓯江盐隐”的生涯,但他吉金乐石,与金石结下不解之缘,广搜名画古玩,研究篆刻,写得一手好篆隶,运用铁笔,篆刻金石。谢先生既是金石篆刻家,也是收藏家,藏有名家字画,也收藏晚清以来的浙沪生产的火花、香烟牌头,最爱收藏篆刻名家的印章。方介堪早年曾在谢家摹印三年,得谢氏指教,后来堂弟方节庵成为谢家女婿。诗人吴景文先生同学于谢公第三子谢学文,回忆郡城东北角谢家杨柳巷“春草庐”旧为自建楼房七间,占地二亩,外道坦有池塘,内道坦栽花木,东南楼房为藏书写字刻印之所。可惜1948年“春草庐”遭受火灾,书画文物“一夕飞灰”,其中叶适青瓷墓志碎断。遭此剧变,谢先生大受打击。时逢国运重光,1950年5月温州筹建文管会,梅冷生先生主事文物图书。谢家修复墓砖之后托付于梅。1953年文化改制,墓砖移交于文管会。
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另有一方“大乘妙法莲华经(阴文)弟子林德荣并妻陈十五娘舍砖”的净光塔砖(阴文),末署谢磊明款,可惜大段墨书字迹洗刷之后,莫可辨识。可能亦属此间移交。
1954年,谢磊明先生作为社会人士身份参加温州市第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典礼并发言表态:“我看到北京齐白石先生、杭州黄宾虹对《宪法》草案的公布,都有艺术创作祝贺。我研究金石篆刻有四十余年,虽然是雕虫小技,却也是中国艺术的一部分。我今天以无比的兴奋,看见《宪法》草案第九十五条对文学艺术创作有了保障及活动的自由。因此,我将《宪法》草案序言一千余字刻成二石印两方,来作大会的献礼。”将一千余字的《宪法》草案序言微刻于石印二方之上,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是何等考验,是亦可见建国初期文化名流奋勇竞进、唯恐落后,为新政权奉献毕生精力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