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3
6月30日,温州博物馆推出的“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家有‘传家宝’”活动迎来第二期线下分享会——纸上的历史。书写,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纸上的历史不只局限于史书,也见于日常生活之中。本次分享会,4位“藏宝人”带来了家中珍藏的纸质“传家宝”,分享讲述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有关城市发展和个人生涯的精彩故事。
家有“传家宝”
一张营业执照见证的温州百工精神
首先分享的是叶欢女士,她带来的是一张1981年1月17日由永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弹棉花营业执照,经营人为其公公。
叶女士的公公原本生活在永嘉深山中,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经济环境不太乐观,只能花费七天七夜只身前往东北求艺谋生。他是新中国典型的“闯关东”青年,与广大走南闯北的温州人一样,老先生的创业历程并不顺利,几番努力下才谋得弹棉花学徒一职,薪水虽然不高,但好在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他靠着这份手艺安身立命,在当地立足整整17年。该执照就是在此期间办理的,虽由浙江颁发,但赶上改革开放红利,规定的经营范围得以远在黑、吉两省。小小的一张纸质凭证,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改革历程,更印证了“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精神,因此叶女士极为重视这件“传家宝”。
家有“传家宝”
秤砣与纸币承载的个人生活印记
姜烨先生带来了他们家的传家宝————小杆秤和纸币,同样承载着新中国发展的时代记忆。
小杆秤是姜先生奶奶年轻时就已置办的出门采购时的随身物件。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物资匮乏,市场上难免会有商家使“黑称”,缺斤少两是家常便饭。为确保自身利益,消费者往往自备一副小杆秤以便于核对商品重量。
而从收集整理的姜奶奶所有的各类纸币中,有一张1981年印发的500元面值的台币,极具分量。两岸关系放宽时,姜爷爷、姜奶奶曾换取台币前往台湾探亲,这是他们唯一一次使用台币,之后四十多年再未有机会与台亲相聚,故而至今仍将这张多出的台币珍藏于家中,算作是对亲人的念想。
家有”传家宝”
一本宗谱凝结的家族历史与家风传承
黄兆伟先生所带来的“传家宝”是本次最为“年轻”的,但同时也是最为“古老”的。这是一本仍在用平阳县的活字印刷技术持续更新中的宗谱,每16年补充一次内容。该版本印刷年份为2001年,但其文字内容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
黄先生表示,这本宗谱的关键内容并非族人信息,而是族规。族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删,每一条都有其具体来历,而他分别通过光绪年间、民国中期、1949年的三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讲述了崇文、禁赌、禁武这三条族规的来历或影响。这里重点说到的禁武,其实不完全是禁止私斗,还有禁止参军,黄家因民国末年的一位“违规者”而遭致祸端长达几十年。不过黄先生最后又强调,族规虽然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先有国而后有家,战争年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子弟参军应当受到鼓励,因此下一次更新族谱,他将会尽自己所能将禁武这一族规删除。
家有“传家宝”
一本集邮册浓缩的年少记忆
最后一位分享人为刘群先生,他的“传家宝”是一册自己从小收集的邮票和粮票。
刘先生回忆起九十年代,自己的老家安徽省黄山市太平县的信息相对闭塞,亲友之间书信往来还较为频繁。通过刘先生的分享,现场的年轻人才了解到邮票的一些具体使用规则。有听者表示,原来看似离自己的生活年代很近的邮票,却有着诸多自己所不熟悉的常识。刘先生提到,邮票除了能够寄信,还为尚在上学的自己补充到很多知识。比如课本上常提的一些名人,他往往是通过邮票才认识到他们的长相。
再说到粮票,这也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粮票废除之际,刘先生家里因为早前囤了好些不舍得用,导致没换成物资,说起来他还在替父母心疼。但同时这些作废的粮票也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印记,意味着祖国强大了,人均物资不再过度紧张,从历史全局来看这恰好是顺应时代潮流迈出的一大步。
分享结束后,现场观众们也与四位“藏宝人”积极交流了“传家宝”背后更多的故事。透过这些“纸上历史”,不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的城市发展与家族变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温州人民的奋斗精神与生活智慧。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家有‘传家宝’”活动仍在持续开展中,欢迎有故事的人加入,分享家中“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共同编织一份有温度的、彰显温州独特城市印记的“文物”档案。
投稿方式
“藏宝人”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传家宝”信息。
“家有传家宝”系列/
◆家有“传家宝”线下分享会开启!先来听听温州钟表崛起与螺钿工艺复兴的故事
◆家有“传家宝”·分享会报名 | 传承与复兴 听“藏宝人”说说新时代的螺钿故事
◆家有“传家宝” | “讲述文物故事”第四季如约而至,全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