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温州博物馆2021年度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年报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年报

时间:2022-03-10

温州博物馆2021年度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年报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年报

为适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的要求,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现对本单位资产占有、使用、变动以及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本单位为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隶属于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设有专职资产管理员。

本单位事业编制数45人,年末实际在岗职工41人。2021年预算收入3109.29万元,实际支出3115.76万元。

二、资产情况分析

(一)分析资产总量、分布、构成、变动情况。

本单位资产总数16521.7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551.77万元,在建工程4240.74万元,无形资产319.76,文物文化资产2409.51万元。

固定资产构成情况:其中土地、房屋及构建物6417.81万元,通用设备1363.41万元,专用设备401.39万元,文物及陈列品350.99万元,图书38.46万元,家具979.71万元。

(二)分析本单位主要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情况。              本单位资产严格按照财政相关规定进行配置,无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情况。

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一)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本单位严格执行温州博物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财政其他相关制度规定,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管理和使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确定专人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资产的登记、统计、维护、保管等。成立温州博物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小组,分管财务领导为组长,办公室(财务室)、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负责监察工作的人员等为成员。资产管理人员应相对稳定,工作调动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二)基础管理方面、配置使用和处置全流程管理方面。

    各部门结合工作需要,编制年度资产配置计划,由资产管理部门汇总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后上报审批。按照市财政局批准的资产配置计划,购置相关资产,做好资产登记、验收及流转手续。日常工作中,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定期对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技术状况进行检查维护,对关键机器设备和价值较高的精密仪器、贵重设备等,建立维修档案和保养计划。各部门明确清楚本部门的资产,做好保管和保养,落实管理责任。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处置国有资产时,严格按照《温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流程,办理资产处置手续。

(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本单位在“资产云”中及时录入国有资产配置计划、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按规定进行国有资产处置等,做好月结,做到账实相符。每年进行一次年终盘点,及时盘活与利用低效无效资产,做到及时报废或维修低效无效资产,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四)提高资产使用率方面。

本单位在市巡查组巡查时是被指出存在“资产处置不到位”的问题。是由于设备及技术更新迭代的原因,本馆购置的票务系统由美团免费提供的个人信息采集系统替代,展厅导览服务系统因需下载APP,被微信小程序取代,导致该两项资产未有效使用。根据巡查组意见需要进行及时处置。目前正与财政业务处室对接相关办理事宜。

 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

2021年,温州博物馆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处室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巩固安全建设为基础,以提升工作效能、拓展业务影响为目标,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围绕重点工作项目,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取得阶段性成效。《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展览获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温州谷宅”、“温州莲花埭杨宅”两项目获得浙江省文物局第三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温州子城遗址考古入选2021年度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明星动物大搜寻” 获得2021年度全省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优秀奖。

(一)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

以馆所融合为契机,在完成新的机构岗位设置、年度聘期考核方案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修订了财务管理办法、采购招标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细则、文物征集管理办法、业务合同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申报流程等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部操作规范,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协调各业务部门落实项目经费申报使用,对项目实施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等内容开展监控,统筹协调“三重一大”的申报工作,对各项财政制度政策进行解释并指导规范操作流程。

(二)自主策划精品展览,献礼建党一百周年

围绕建党百年宣传重点工作,实施自主策展工作。一是完善策展人制度,强化自主策展能力。举办大型展览《红遍浙南——浙南革命征程特展》,献礼建党一百周年,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深挖温州历史传统文化,举办《温州百工千品万象》、《东瓯厚土——十三五温州考古成果展》、《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诞辰120周年特展》,深入挖掘温州文化内涵,展示温州人的文化自信。二是加强馆际合作,强化我馆的社会影响力。联合亚太木雕大师高公博先生共同策划开办《命运与共——高公博“百国百木”雕刻艺术展》,引进举办《辩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特展》、《素手天工——温州刺绣艺术展》。由我馆自主策划的《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获全省博物馆精品陈列项目评选获精品奖(2020年度)。

(三)挖掘馆藏革命文物资源,传承温州红色基因

围绕建党百年,策划实施系列庆祝活动,取得红色主题教育阵地效应。组织文博系统红色革命文物宣讲系列活动;策划“讲述文物故事第三季-我为革命文物代言”短视频征集和评选活动、全市共有39件优秀参赛作品;策划“追忆红色岁月,重走浙南革命路系列直播活动”,共计5场,观看量达到了18.3万余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24.9万;策划党建专题活动,实施”五个一“党支部主题服务项目。共为54个党支部共1300多位党员提供特色服务,开展54场讲解和30场木刻版画制作活动;围绕“红遍浙南—浙南革命征程1921-1949特展”,配套推出#追寻百年光华#青少年教育系列活动,组织”革命征程少年说宣讲团“开展展厅红色主题宣讲。

(四)做好藏品征集保护,全面优化藏品服务

一是通过举办媒体见面会、推广订阅号、网站发布等多种宣传渠道发布文物征集令,积极多方联系,主动走访藏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大师,热情接待市民,辅以展览带动捐赠的形式,重点征集革命文物(纪念建党100周年)和方介堪弟子作品(纪念方介堪诞辰120周年)。共接受无偿捐赠藏品461件(套),实际数量105631件(中国人民银行捐赠纪念币等藏品105507件)。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开展为民办实事,全年接待文物咨询11人次,为社会各界提供藏品资料22人次,举办大型义务鉴宝活动3次。11月,我馆举办浙江省收藏民间文物公益鉴定活动,邀请浙江省文物鉴定站、浙江省博物馆名文博专家与本馆专家在温州博物馆为50名藏家的145件文物提供鉴定咨询服务。三是加强馆际合作,增进文物交流。全年向浙江省博物馆、瓯海区博物馆、衍园美术馆等7家单位提供文物出借服务11批次。我馆在“戏说生活——馆藏戏曲文物展”出借苍南县博物馆、文成博物馆业务中,不仅根据其展馆条件做好文物挑选、展品拍摄、运输包装、出借备案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协助其做好文本撰写、展陈设计,为基层博物馆办展提供大力支持。四是让文物活起来,我馆以提供文物数字资源与仿制件等方式为兄弟展馆提供支持。如我馆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提供1670件碑刻碑帖、221件印章印谱雕版图文资料,向温州市府学文庙展示馆、南怀瑾书院等单位提供展品仿制28件。

(五)挖掘馆藏红色资源,文物点阅热度升级

推动文物点阅的侧重点从自主型向专题分享型转变,配合展览、活动、节庆,重点围绕“四史”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点阅活动。一是挖掘馆藏红色资源,量身打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活动,面向全市党支部推出了《烽火浙南》、《换了人间》、《万山红遍》等专题型红色革命文物点阅活动,仅该专题就为34个支部,835个党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二是推出《岁朝图》、《花好月圆》、《碧天芳草》、《天清一雁远》等主题点阅,颇受好评。全年共开展文物点阅46场,接待1015人次,受到各党支部和市民的热捧。

(六)推动数字资源建设,促进文化惠民普及

一是做好智慧博物馆项目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课题“百工魅力进百乡流动数字博物馆”工程,完成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1000余件,制作专题数字化展览,完成100场数字展览进乡村文化礼堂、非遗传承点、党群社区,并完成百工馆样板点打造,顺利完成项目结项验收及绩效考核。二是落实展览数字化工作,全年完成4场临时展览数字化全景采集,为群众提供精彩纷呈的线上展览。三是整合资源,扩大网络影响。增加“建党100周年”等专题版块,定期发布红色革命文物宣讲、本馆党建和红色活动等内容。全年网站更新内容140篇,网站浏览量11.7万;新浪微博粉丝达3.3万,内容更新620条;发布头条文章11篇,日均阅读数在1万以上。四是上线温州博物馆支付宝程序,发布本馆和下属专题馆的场馆信息和最新资讯,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更新的文旅资讯。

(七)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助力城市发展建设

加强文保业务基础工作,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保障力量。一是启动池上楼“瓯江山水诗路第一楼”展陈提升工程,完成该项目建议书、项目概念方案等,继续推进鹿城区曹湾山遗址规划编制项目,完成《曹湾山遗址保护规划文本中间稿》专家论证,继续推进鹿城岳宅整体维修工程,完成设计方案,并交鹿城对接方案审批工作。二是继续加强我馆(所)直属文物保单位的零星维修工程和专题馆提升工作,启动文物保护新技术学习实践工作、三维技术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温州市文物三色管理平台等。三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配合市局继续推进温州全市红色革命文物调查工作,完成164处革命遗迹调查登录工作;继续开展革命遗迹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前期调查工作;深化打造温州红色革命旅游路线;继续评估预制红色古迹展示教育基地建设考核机制。完成20余处红色文物宣讲文案和展播;申报沧河巷金宅(郑振铎纪念馆)等3处为温州市委宣传部“电子红色地图”红色研学点。四是助力城市发展建设,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宣传工作,编撰《温州国宝》;提供“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有关文物资料;继续做好温州市“两片三线”建设工程的文化形象提升工作、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指导工作、瓯江沿线江心屿提升改造工程指导。

(八)扎实推进考古前置,科技赋能考古发掘

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工作,不断提升田野考古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展示的科技水平。一是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工作新模式的构建与落实,联合省考古所开展市区望江路下穿工程温州府城遗址、广场路片区温州子城遗址、平阳萧江资福寺遗址、苍南228国道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甬台温高速复线瑞安联络线工程等各类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19项,发掘面积1100㎡,为温州地下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扎实推进往年工作资料整理和简报编写,系统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发布,年内共开展曹湾山遗址、永嘉丁山、府学孔庙、积谷山摩崖题刻及肯恩大学古墓葬群等资料整理工作6项。其中,《温州曹湾山》报告初稿接近完成,瓯越先民文化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三是紧跟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前沿动向,主动学习应用现代化技术,完成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全站仪、RTK和X荧光光谱仪等高科技设备、仪器的采购、调试和应用,积极探索推广数字化信息采集新手段在我馆文物考古日常工作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结合GIS平台展示,为温州考古腾飞插上现代化科技的双翼。

(九)建立课题领衔制度,学术研究卓有成效

一是围绕“温州学”“永嘉学派”开展专题研究,顺利完成温州市社科联《温州考古学史研究》、《温州古城考古探略》2个课题的研究结项。二是成功申报《宋代温州漆器纹饰研究》等市级学术课题4项。三是《瓯物》专著定稿出版,《温州金石集萃》释文初稿完成,《温州文物(18辑)》,《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旷代英才——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资料集》即将出版。四是在《温州宝藏》发表文章21篇,配合“东亚文化之都”宣传,《温州文化印记》发表文章3篇。

(十)筑牢文物安全防线,抓好疫情常态防控

一是做好全年的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应急预案制定及台账管理。二是全年全馆开展安全检查12次,配合市局到县市区开展安全检查6次,配合各类展览点交押运8次,全年开展全馆职工消防安全培训及演练及应急救护培训各1次,有效提升全馆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及突发应对能力。参加市局组织消防安全培训6人次,切实提高安保干部业务管理水平。对直属16处文保单位开展安全检查共8次,其中日常安全检查6次,专项安全检查3次。实施安全检查次数共16次,检查文物单位数量102处,发现安全隐患数量25次,整改安全隐患数量25次。全年未发生文物安全案件。三是组织职工抗台值班2次,有效做好台风防御,减少防范国有财产损失。四是完成库房气体灭火系统检测改造及强电监测改造项目招标、实施及验收,及时排除馆内重大消防安全安全隐患。

温州博物馆

                                 2022年3月2日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