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佳节,温州博物馆再次开展了“玩在宋潮·宋代仿古礼器”课程,通过认识《“礼行天下”百馆联动·温州首展》展览中的礼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在思维拓展和美术拓展的过程中,让青少年加深对“古礼”与“今礼”的印象,在生活中践行“知礼”“讲礼”,在博物馆里观看展览的同时,能够“乐学”“趣学”。
礼行天下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小朋友们从古诗词出发,带着好奇心细致地观察宋代仿古礼器。
在宋代“修文抑武”的政策以及崇儒敬古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对仿古礼器十分推崇,仿制了大量的青铜、瓷质礼器。通过温博社教老师对宋代仿古礼器的详细介绍,小朋友们在观察瓷器的同时,大胆推测这些瓷器的用法,最终了解了礼器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北宋瓯窑青釉刻花海棠形开框卷草纹瓷瓜棱执壶”是本次课程的主角。小朋友们发现了执壶身上的卷草纹、瓜棱纹等纹样,从中了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礼行天下
给文明朋友取名
本次课程还专门设置了课程学习单,内容包括礼器用途的了解,青铜时代礼器和宋代礼器的演变传承关系,以及特殊纹样的认知等。有学习的辅助,小朋友们更加扎实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为什么文物“朋友”会取这个名字呢?据社教老师介绍,文物命名是有特殊的规律和要求的。古代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
以本次活动的“主角”执壶为例,小朋友们通过对年代判定、花纹特征、外形特征、材质判断、器物类型等要素的了解,将之与器物名字一一对应,初步掌握了文物命名的方法。以后,来博物馆可以更快地与古代文物做“朋友”了。
礼行天下
除了认识“新朋友”之外,来博物馆还可以带“新朋友”回家。课程的美术拓展环节,就是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对“北宋瓯窑青釉刻花海棠形开框卷草纹瓷瓜棱执壶”这件器物的了解,在授课老师的帮助下用软陶泥制作一个仿古摆件,运用学习到的色彩、形制、纹样特征等相关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在趣玩手作中再一次巩固了知识要点。
家长们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这样的课程既有知识含量,体验感又很好,很适合带小朋友经常来参加。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礼器在宋代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更是在宋代文人的主观意象中占据一席之地。短短的课程像是打开了小朋友们了解宋代文化知识的大门。小朋友们在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既了解了古人丰富的生活艺术,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从而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