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2
6月8日-10日,温州博物馆内人潮涌动,热辣滚烫,短短三天的端午假期,温博共接待观众达16242人次。虽然室外细雨绵绵,仍然阻挡不了观众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节日期间,他们走进博物馆,欣赏各类展览,体验端午活动,在博物馆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
别样钟馗,精彩点阅
当文化遗产日遇上端午假期,到温州博物馆零距离赏名家钟馗图,是多么合乎时宜!
6月8日上午,一场名为“端午神祇”的文物点阅活动在温州博物馆火热举行。活动中,观众在研究馆员的解说下,欣赏了温州博物馆明代以来名家笔下的钟馗图真迹,聆听了有关钟馗抓鬼、钟馗嫁妹等传说故事,研究馆员也一一为大家解答了“端午为什么要挂钟馗图像”“端午悬挂钟馗画起源于何时”“历代都有哪些知名的钟馗图”“钟馗图有什么特色”等困惑。
有参与者感叹:过去觉得钟馗图很俗,以为就是反映民间驱邪纳福的信仰。没想到钟馗图也很雅,看到醉酒的钟馗、搬家的钟馗、洗脚的钟馗、听萧的钟馗……通过老师的解析,可以从图中感受画家也在借钟馗形象抒发内心或不平、或郁闷、或喜悦的心情,是文人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观众们也表示通过这一次文物点阅活动,学习到更多关于端午习俗与文物历史的小知识,收获满满。
悠悠端午,
DIY专属“掐丝粽盘”
6月8日下午,温州博物馆文化驿站·池上楼站举办“悠悠端午——掐丝珐琅粽盘制作”,与公众共赴一场中国传统工艺的探索之旅。
老师首先介绍了传统掐丝珐琅的历史和制作工序,掐丝珐琅历史悠久、造型典雅优美、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等多个步骤,全部采用手工制作。这种工艺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了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因此得名“景泰蓝”。
随后,大家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掐丝粽盘”,制作的关键一步是掐丝,需要先捋顺丝线,再一点点细致地掐出图案,图案越复杂掐丝越需要仔细缜密,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都顺利完成了掐丝工序,并在家中完成了点蓝、淋膜定型。在活动中,大家动手又动脑,还收获了精致漂亮的手工粽盘,这个端午假期顿时变得充实不少!
巧手做龙舟,共庆端午节
6月9日下午,在东瓯国历史陈列馆举行了“巧手做龙舟,共庆端午节”活动,现场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从中感受到了端午浓浓的节日气氛。
活动伊始,同学和家长们通过端午专题展板,仔细聆听温博志愿者的讲解,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温州过端午节的种种习俗。在东瓯国历史陈列馆和名贤馆中,大家学习了解东瓯国的历史知识与温州历代先贤的故事;最后,在温博志愿者的示范和解说下,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龙舟挂件,“乘着龙舟”满载而归,用龙舟挂件定格了美好的端午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