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1
为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温州市文物部门继去年勘探发现温州子城谯门遗址后,近日,又在市区华盖山南侧发现一段宋代古城墙遗址。
该段残墙为府城外侧包砖墙体,位于华盖山南坡广望亭东南,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向124°,墙面在东北侧。残长14.8米,南段损毁严重,墙面无存,中段有明显的倾圮迹象,北部保存相对较好,砖墙厚0.7-0.8米,残深1.8米。因北面有公园游步道和运动广场,故未继续勘探。
墙体用青砖砌成,底部挖有基槽,底砖外凸,上部墙体以青砖三顺一丁错缝平砌而成,且逐层向上内收,砌筑规整。砌法遵循宋李诫《营造法式》的“露龈造”样式。包砖墙内填充山土,内侧立面参差不齐。城砖分为大、小两种规格,大砖长37×宽18×厚8cm,小砖长33×宽14×厚7cm。端面发现有“一”、“二”、“三”、“七”(反文)等数种模印阳文数字或符号,以“二”、“三”居多。
对比我市此前揭露的朔门古门址、谯楼古门址资料,再参考杭州、湖州等兄弟城市考古成果,大小城砖很可能分属不同时期。小砖规格、端面符号均与谯楼早期城砖一致,应为五代吴越国时期。大砖尺寸小于谯楼晚期城砖(元末之后),当属宋代。早晚期城砖杂用现象应是古城重修时所为。据《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知州留元刚曾重修府城,并建有十座城门,是宋代重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他多为修缮或增筑。因此,本次发现的古城墙很可能建于此期间。
城墙东侧还发现有块石垒砌的多道石护墙遗迹,砌筑较规整,揭露部分长5.2米,高0.6米。石块间垫土夹杂较多晚清民国时期碎砖瓦及青瓷片,其年代当在晚清民国时期。
此次发现的城墙残损严重,且仅有外侧包砖墙,内侧包砖墙体无存,其原因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拆城行动外,主要源于城墙西南面的地貌变化。经考古查勘,并对照1937年《实测永嘉县城厢街巷详图》,广望亭南侧原本地势较高,后因建南部平台大量取土,地貌完全改观,内侧包砖墙因此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