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446.jpg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lob.png

乐清北白象镇高东村的高岙,古称“盘谷”。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以来,为高氏聚居之地,其后,高氏子孙诗礼相传,簪缨不绝,故又称“高岙”。高氏家族墓地,由明代南京刑部尚书高友玑为主的十二位先人墓葬组成,位于高东的盘谷山麓。

微信图片_20200426092551.jpg


盘谷高氏,始祖为宋朝的外戚高世则,扈驾南渡时,徙居温州瑞安。高世则四世孙高不謟,慕乐清山水,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徙居乐清琯头。又五世孙高守祥以盘谷形胜尤佳,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定居盘谷是为盘谷高氏的始迁祖,高守祥育有六子,尤以第六子高乃羡一脉,人物辈出,至第六代孙高友玑,显贵一时。

1587864426135890.jpg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事三朝,官诰十九任,计四十个春秋,累官工,刑部尚书,晋阶资政大夫(正二品),致仕后居家十余年,始终保持“恪恭严整,善守成法”的作风,著有《云中奏议》《南屏遗稿》等,卒赠太子少保,谥“襄简”,高友玑,生四子,为官一方,均有政声。

1587864448564792.jpg


高氏墓地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茏,山谷中有溪流环绕而过,实为山势怀抱,前景开阔的藏风得水之处。墓地的整体布局,以宗祠为中心,呈环绕之势,但以高友玑墓为主。

1587864466350235.jpg


高友玑墓共七穴,正中为高友玑祖父,左一位为高友玑父亲,右一位为高友玑本人;左二、左三位,为高友玑长子、三子;右二、右三位,为高友玑次子,四子的坟墓。墓葬的位次关系明晰,严格遵循“昭穆尊卑”的儒家伦理,也可见高友玑墓的中心地位,至于始迁祖、高友玑曾祖父及旁支房系的坟墓,则灵活安排,于昭穆尊卑并无构忌。

1587864482691305.jpg


墓地前方,左首立有礼部颁降的《赠谥碑》,右首为严嵩撰文的《高友玑墓志铭》碑,并设碑亭,神道碑刻前,合用一套墓仪石刻,计有石羊、石虎、石马、文官各一对。

1587864498120794.jpg


高氏家族墓地,除了保存了完整的墓园,更以精妙绝伦的石构建筑与石雕艺术闻名。石构建筑如神道门、神位牌楼、碑亭等,采用榫卯连接,根据构件所处的不同部位,灵活运用上榫、中榫、出榫、套榫和燕尾榫等做法,并在梁、枋与柱的交接处普遍使用雀替。构件加工精细,分块打制,然后整体拼装。构件之间,至今严丝合缝,屹立不倒,是南方明代石构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1587864517659677.jpg


高友玑墓建筑和石作构件、雕刻,无论梁架、斗拱、月梁,还是瓦垄、勾滴,均仿木构,制作得惟妙惟肖。神位牌楼,模仿木构牌楼的形式,并精细地雕琢出隔扇门,风格高度写实。

1587864533674867.jpg



石雕纹样丰富,除习见的授带、卷草、海涛、云朵、火焰和暗八仙等图案外,更有麒麟行空、白鹿衔花、凤鸣鸾和、鱼跳龙门、吉羊觅食、飞鹤、奔马、仙牛等瑞兽花鸟图样。凡此种种,构图严谨,刀法多变,是明代石雕艺术中不多见的精品。


高氏家族墓地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87864549131083.jpg


高氏家族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明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