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446.jpg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lob.png

明代特别是嘉靖年间,倭寇猖獗袭扰东南沿海,据统计,自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间,温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死亡人数多于3万。

1587889148105389.jpg

为了保家卫国,居住在永嘉场二都英桥里(现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新城村)的王氏宗族奋起抵抗,他们在王沛和王德叔侄组织领导下,多次痛击倭寇。

1587889164546718.jpg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时,叔侄二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王德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继承抗倭事业,决定建造一座坚固的城堡以保护族人不受倭寇侵犯。

1587889182832019.jpg

两人带头岀资,族中父老乡亲奋起参与,共筹银7000余两,经过缜密的规划,于1558年12月开始紧张的施工,次年11月,一座雄伟壮观的永昌堡即拔地而起。

1587889200947043.jpg

在此后的抗倭战斗中,永昌堡从未被攻破,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堡内及周边百姓的安全,还和邻近的宁村所和永兴堡连成一线,形成掎角之势,有力地拱卫了温州城的安全。

1587889222101468.jpg

永昌堡南北长757米,东西宽449米,周长2412米,面积约34公顷。堡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堡墙以石块垒砌、杂土夯填,高约5.6米,城墙上各面共设敌台12座,外侧筑有女儿墙,设城堞605个。设有四座城门和四座水门,城门上建城楼,除东城门、楼曾被毁坏重建外,余均保存较好。

1587889240987493.jpg

堡内布局合理,城内凿二渠贯穿南北,与外河相通,可通舟楫,两河各开五浃,方便浣洗、灌溉。渠上架石桥,现尚保存有11座造型、装饰各异的明清石梁或石拱桥。

1587889256303804.jpg

街道和河渠大体上呈“井”字形,主要建筑沿街道、河渠而筑。为防长期围困,堡内还有良田150亩,此堡实为攻守兼备。

1587889273119043.jpg

自明嘉靖末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肃清后,王氏宗族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宁静,他们在堡内繁衍生息,陆续兴建了许多建筑,有嘉靖年间建造的王氏宗祠、司马第,隆庆年间建造的都堂第,万历年间建造的布政司祠、世大夫祠和状元第等。

1587889294780639.jpg

现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约有30座,有代表性的包括王氏宗祠、世大夫祠、都堂第、右司马第、状元第、王德故居、王福朗故居、王绍志故居等。这些建筑大都是封闭式的院落,沿纵轴线布置。

1587889310997476.jpg

多数由门厅(台门)、前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主建筑明间大多抬梁式,其余穿斗式,多为双坡小青瓦硬山建筑,雕饰较简洁。民居在厢房或两侧常布局客房、书房、厨房等,后院设花园或小菜地。

1587889329630501.jpg

明代卫、所、堡一类的海防设施,绝大多数是由朝廷通过蠲免钱粮或无偿征用军人、农夫的劳动力建造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是国家意志的产物。

1587889345441764.jpg

永昌堡是完全由民间集资、民间策划、自发兴建的抗倭城堡,对于研究明代沿海抗倭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永昌堡,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87889362276909.jpg





永昌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明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