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446.jpg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坦头瓯窑窑址位于永嘉县瓯北镇龙下村东南一处朝西的山坡上,西距楠溪江约两公里,西北、西南分别距上塘镇与温州市区约10公里。在当地称为坦头的朝西缓山坡上散落着大量的瓷片、窑具等,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坡脚的断面上有明确的地层堆积。目前可初步确定两个窑场遗迹。其中北面的Y1于2017年经过正式发掘,揭露了包括窑炉、贮泥池、辘轳坑等在内的完整窑场遗迹,出土大量的高质量青瓷以及窑具标本。南边编号为Y2,保持了原始的山坡相堆积。瓯窑是以温州永嘉为核心的中国著名窑场,它初创于汉代,发展于六朝、延及两宋,唐代是瓯窑发场的鼎盛时期,坦头瓯窑窑址是唐代瓯窑的典型窑场,代表了瓯窑的最高制作水平。

1587863176122347.jpg



坦头瓯窑窑址位于坦头朝西山坡上,共有两处窑场遗迹,其中北边的Y1经过正式发掘,南边的Y2保持了遗迹的原来面貌。

Y1由龙窑炉以及丰富的作坊遗迹、祭祀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高质量青瓷器、各种类型的窑具等。

1587863194454716.jpg


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长近40米,宽近1.3米,基本为东西向,保存相当完整,保留了包括窑前操作室、火门、火膛、窑室、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柱洞与护窑墙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前工作室呈扇形向火门方向倾斜,低于面存地面近50厘米;火膛低于整个窑室近30厘米左右,前端呈圆弧形,保留长方形通风口以上的弧形拱顶,结构相当完整四壁及底部烧结严重;窑壁使用砖坯砌筑,窑室内铺厚达10厘米的细砂,砂里插立排列整齐的粗矮喇叭形支烧具;

1587863215645691.jpg


窑门为长方形,用砌坯砌筑,高于窑室底部近20厘米;窑尾排烟室较窄,由呈窄长方面,与窑室相连的窑尾墙底端有排烟道;窑炉两侧是宽近2米的护窑墙,用石块砌筑边坎,整体高于周边的地面,在护窑墙上发现了多个柱洞,排列整齐有序,判定窑炉上方有护窑棚;窑炉两侧地面均用小石块砌筑,平坦坚硬。作坊集中在窑炉的西南角;贮泥池呈圆形,直接在生土上挖坑而成,深近80厘米,四壁规整,底部平坦并保存大量极其纯净的瓷土,这种挖地而成的深土坑具有极佳保湿功能,是保存瓷土十分理想的方式;辘轳坑呈圆形,中心是一个小圆形轴洞,中圈是圆环形填土,外圈是圆形石砌的护坑石;

1587863233208058.jpg


釉料缸是深褐色的带釉大缸,外圈以大块的石块砌筑保护。辘轳坑与釉料缸均位于窑头东南的窑棚范围内。此外,在窑头附近的两侧均发现了成组的柱洞,是晾坯、修坯、放原料、柴火等的作坊建筑。祭祀遗迹位于窑炉的北边,由火烧坑、器物坑、石砌挡墙与石砌地面组成。火烧坑呈圆形,直径近1米,深近80厘米,四壁较直,外圈以大块的石块砌筑保护,底部因长期经火烧烤而呈红褐色,而相当坚硬,该坑经过多次大火烧烤;器物坑位于火烧坑的北边,是一个圆形的小坑,内有两件器物,整齐排放,两件器物均为唐代瓯窑的罐,器型略有差异,均为大侈口,短颈、深弧腹,平底,肩部有双系,一件上盖有一唐代瓯窑的宽圈足碗,另外一件盖一直筒形瓷质匣钵,明显具有某种仪式功能;火烧坑的上坡方向的是一道石砌挡墙,石块相当地大;再往上是小石块砌筑的地面,坚硬平整。

1587863254749699.jpg



窑业废品堆积主要位于窑炉前端两侧的下坡低地区,出土器物相当丰富,除各种类型的的碗以外,亦有大量的壶、罐、钵、盆、盒、碟、灯盏、盏、碾轮等,窑具有各种类型的匣钵、支烧具与间隔具等。

器物均为青瓷产品,以素面为主,少量有细线划花与褐彩装饰。质量上乘:胎质细腻坚致,釉色极佳。

1587863269109718.jpg


坦头窑址的发掘是目前为止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理清了窑场的基本布局、窑炉的完整结构等窑业基本信息。首次在窑址上发现了丰富的祭祀遗迹,包括火烧坑、器物坑、挡墙与石砌地面等。首次较全面地揭露了唐代瓯窑产品的基本面貌与特征:产品种类相当丰富,除碗盘类外,还大量烧造高质量的壶、瓶类器物;胎釉质量上乘,面貌上以浅白的胎体上施以各种彩绘瓷为最具特征,在国内同时期的窑业中独树一帜。

1587863285134667.jpg


因此坦头窑址不仅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而且作坊遗迹保存良好,可以揭示唐代瓯窑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对于了解瓯窑的产品面貌、制作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坦头窑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坦头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2019年10月7日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