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对马孟容课徒稿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5-03-19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动物、花卉、蔬果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马孟容课徒稿的艺术价值。马孟容身处中西文化交融且艺术界动荡变革的时期,在他的课徒稿中,着重地强调了写生在学习与创作中的重要性,传承并创新了传统中国画技法。其动物题材画技多样且富有创新性,花卉题材写实写意兼具,蔬果题材富有生活气息且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

关键词:马孟容;中国画;课徒稿


正 文

研究背景

马孟容先生致力于探索中西艺术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将它们吸收、融会贯通并改良,为传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地进行着艺术尝试。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时代的主题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与交融。在民国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后,一大批中高等美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美术系学科纷纷涌现,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这些院校引进了西方绘画及其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同时进行中西方绘画的学习,并且探索中西方结合的道路,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美术教育思想的多元化,为不同艺术流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还出现了写实主义教育思想以及西方学院派之后的诸种新流派教育思想。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各院校才得以培养出不同艺术风格和理论思想的美术人才。

马孟容先生和弟弟马公愚皆出生于金石世家,从小接受诗、书、画、印的熏陶,后来在上海美专与潘天寿、吴昌硕等“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一起工作。大上海艺术界的繁荣以及社会动荡对中国美术产生的冲击,在马孟容先生的课徒稿中也有所体现。蔡元培曾对马孟容之作有过高度评价:“吾国画有文人派与画院派之别,文人之作,大都气韵生动,寄托遥深,而放者为之或流于疏脱;画院之作,大抵界画精细,描写逼真,而拘者为之,或失之板滞。孟容先生,折中两派,兼取其长,诚出色当行,有艺术价值之作也。”


动物类写生研究

马孟容先生的课徒稿以及写生稿涉及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动物、花卉以及蔬果三类,其中还出现了如虾蛄、茄子、梧桐等较为冷门的题材。

图片3.png

图1马孟容蜘蛛课徒稿01温州博物馆藏

图片4.png

图2马孟容蜘蛛课徒稿02 温州博物馆藏


在动物这个品类中,马孟容先生对于蜘蛛的刻画尤为深刻,如图1、2对蜘蛛的造型以及蜘蛛各种姿态都有着十分生动的描写。马孟容先生作画时用笔干练、老辣和轻重缓急的节奏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蜘蛛题材的课徒稿中,其笔墨的浓淡变化也十分的丰富有趣,蜘蛛的腹部多以浓墨点厾,而蜘蛛的腿部则多为淡墨。他在画蜘蛛网时使用了传统中国画白描的方式,以线造型,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饰与渲染烘托。线条组织的条理严密,既能体现出物体的结构特点,又能展现线条自身的美感。在马孟容先生的课徒稿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关于蜘蛛结构的知识,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笔墨所带来的气息。他对于蜘蛛的描绘是具有写意性质的,绝非一味地学习西方,或为了追求造型便将蜘蛛的每一个部位都刻画得很仔细,而是落笔精湛,笔笔皆具有中国传统花鸟画所追求的笔意。

图片5.png

图3 马孟容鸽子课徒稿01温州博物馆藏

图片6.png

图4 马孟容鸽子课徒稿02温州博物馆藏


在马孟容先生禽鸟题材的作品中,同样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在图3中,他详细地描写了鸽子头部结构以及颜色的分布,并且展示了不同方位鸽子头的画法。他对于鸽子羽毛的一级飞羽、二级飞羽,三级飞羽结构描写清晰易懂。还通过白描的表现方式,用轻快活泼的用笔,表现出鸽子的灵动。图4清晰呈现出鸽子飞行时翅膀的多样姿态,翅膀上羽毛的结构分布细节都一览无余。画家笔下的线条变化丰富,轻重缓急有序,枯湿浓淡相宜。虽仅用白描手法勾勒羽片,却将鸽子翅膀的质感、动感与空间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写神写形与抒情达意相结合的效果。

图片7.png

图5 马孟容鸽子课徒稿03温州博物馆藏


在图5中,同样是禽鸟的翅膀,表现形式却发生了变化——不再用白描的方法去进行表达,而是使用了点厾法来表现羽毛,这种笔法蕴含了更强的写意性,也展现了笔意所带来的艺术价值。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所表达的气息与感受也是不同的,观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禽鸟类翅膀的生长规律,同时加深对中国画传统技法的认识。马孟容先生对于牛羊的刻画也使用了白描的表现方法。

图片8.png

图6 马孟容鸽子课徒稿04温州博物馆藏

图片9.png

图7 马孟容禽鸟类课徒稿01温州博物馆藏


图6中有大量关于鸟类不同形态下爪子的生长规律以及不同鸟头朝向的画法。这能让观者理解禽鸟的头部以及爪子的绘画方法,稿中大多以没骨法来表现爪子,鸟类的头部通过丝毛法绘成,并浓淡变化来表现结构。

马孟容先生在禽鸟类的课徒稿与写生稿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他将禽鸟拆解为头部、身体、翅膀和爪子等部分,逐一进行研究与描绘。如此一来,便能从根源上把握禽鸟的生长特性。他身上格物致知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促使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去洞悉自然界和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在面对自然与传统时,我们要有像他那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同时,还要持续通过绘画实践去验证这些客观规律,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除了涉猎冷门的绘画题材,马孟容先生在常见的禽鸟类题材中,对一些前人不常表现的姿态也有所描绘。他在禽鸟姿态上脱离了传统粉本,超越了一些陈规旧式,进行了创新,为后人在罕见题材的艺术创作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花卉类写生分析

在花卉题材中,马孟容先生涉猎的题材同样多样而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紫藤、赪桐、木芙蓉、秋葵。

图片10.png

图8马孟容花卉课徒稿01温州博物馆藏


图8中,马孟容先生对于紫藤的表现方法是有些接近任伯年的,这可能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马孟容先生有着对于任伯年有所学习与思考,画起来时,会比任伯年的更加偏向于写实,将紫藤的生长结构表现地比较清晰,但也具有写意性。他在点厾紫藤花时,用笔丰富、充满变化,其中的疏密、浓淡变化以及前后关系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就如马孟容自己所说:“用笔之法,贵松灵、沉着、劲秀、圆挺,由宜意存笔先得心应手,传神之处妙合自然,方称神逸。”这张紫藤的写生稿是可以代表其用笔的经典之作:在颜色的使用上清新典雅,马孟容先生也尝试了将西方技法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对于观者而言则可以清楚明白紫藤的生长规律以及表现方式。

图片11.png

图9马孟容花卉课徒稿02马亦钊藏


秋葵在马孟容的写生稿与课徒稿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图9,整张画面韶秀雅致,虽然多使用小笔头,但不失用笔的沉稳。对于叶茎的勾勒,用笔坚挺,在造型上没有一味地追求写实,疏密结合,有长短之分,体现秋葵的生长规律。至于赪桐,如图9所示,马孟容先生参考了陈淳的画法。有趣的是,他与陈淳一样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陈淳强调以书入画,将书法运笔中的一气呵成、气韵连绵运用到绘画的章法布局之中,融入了虚实之美。

图片12.png

图10马孟容花卉课徒稿03温州博物馆藏


如图10所示,马孟容先生这张写生稿的用笔与他本人的其他课徒稿相比,更为豪放、大开大合。叶子的勾勒则是虚实结合为主要手法,叶子的形态则由点厾表现其中的翻转,整体上苍劲有力,浓淡相交,使画面更加丰富,笔势的开合也是聚散豪放、大气,显得不拘一格。从画面的经营位置来看,两组花皆有主次、浓淡与前后关系之分。在叶子的组合中,注意疏密以及大小关系,确保了整个画面的和谐生动。由此看出,他不仅接纳西方文化,同时也在践行中国传统,将中西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

图片13.png

图11马孟容花卉课徒稿04马亦钊藏

图片14.png

图12马孟容花卉课徒稿05马亦钊藏


木芙蓉的表现形式同样多变,如图11、12所示,从叶子的穿插和造型到花形,到花苞的构造以及枝干的用笔,都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马孟容先生以勾染之法将花的造型表现出来,而在描绘花脉时,则大多采用钉头鼠尾描。同时,他还借鉴写兰叶之法,运笔顿挫有力,不仅生动展现出叶子与花朵的力量感,还赋予画面如行书用笔时的连带韵味。他在画花瓣时,用笔轻松、轻快且变化多样,不忽略笔与笔之间的浓淡变化,通过花脉的勾勒以及花瓣不同的浓淡状态来表现花朵的造型。

马孟容先生在花卉题材中,不仅有对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将中西方艺术相融合的尝试。总的来说,马孟容先生在花卉的塑造、结构的理解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经验。


蔬果类写生分析

蔬果在马孟容先生课徒稿中是占比第三的大类,具体涉及的内容有豆荚、菱角、板栗、苹果等。马孟容先生对东南沿海地区特有的盘菜,也进行了相关的创作。他将地方特色物种融入课徒稿之举,也推动了温州美术教育以及温州近代美术发展进程,更是通过画盘菜这样的特色题材,向中国乃至世界介绍了温州地区。

图片15.png

图13马孟容蔬果课徒稿06马亦钊藏

图片16.png

图14马孟容蔬果课徒稿07马亦钊藏


如图13、14所示,马孟容先生在画中以水墨的方式表现菜头的叶子、菜头肉质根以及根茎相交处。图13中则融入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关系,并将之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叶子的勾染,飘逸潇洒,疏密有致,笔势从右下起而至左上,为斜势布局,再加上与透视关系相结合,再度加强了斜势效果。在图14中,画面空白关系分割十分精彩,有着不同形状和数量的大空白与小空白,叶子之间的组合关系多样、浓淡变化丰富,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协调,具有美感。虽为写生稿,但马孟容先生的构图意识依旧十分强烈,在艺术审美方面极具敏锐度。马孟容先生不仅善于观察、研究大自然万物,而且对画面的位置经营也有着自己的要求。

在蔬果品类的表现上,马孟容先生既有对传统题材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罕见题材的创作,这让观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类蔬果的绘画方法,丰富了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为中国画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体结论

孟容先生在课徒稿中着重强调了写生的重要性。他极为注重写生与观察,无论绘画何种品类,都需要从结构入手,由简至繁地去格物,深入了解其各个部分的形态、结构以及色彩变化。以鸽子头部的描绘为例,他在一旁详细分析了颜色的使用方法,对什么部位该用什么颜色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不是未经思考,简简单单地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马孟容先生的课徒稿,既蕴含着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与理论,又在传统的根基上进行了创新。他主张学习古人的笔墨精神与构图布局(经营位置),但同时也强调要与时代相结合,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马孟容先生在《中西画法之概要及其异同点》中从“六法”层面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进行了对比,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技法与理论的部分,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吸收的宝贵财富。

虽然马孟容先生在课徒稿中的笔墨语言整体还是局限于写实,生硬地将中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相融合,没能走出一条足够优秀的艺术新道路,但是他极具书写性的笔墨运用又是我们可以学习吸收的。在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与学习中,我们应当传承他积极创新、寻找属于自己绘画语言和风格的精神,并且不断探索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不断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马公愚,《先兄孟容事略》,《中华学艺社报》,1932年第5卷第3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稿件一律文责自负,本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