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7
编者按:近日,一块松台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说明牌,被树立在城区松台山巅一处林荫道边,整体设计与公园最新一批标识标牌和谐相融,中英双语详细介绍了原位于松台山顶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从诞生到1964年憾然拆除的历史变迁,并简要介绍纪念碑当年的外观形制、碑座铭文等。这是此碑拆除61年后首次通过官方途径向公众标示。回想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温州军民满腔热血,在东瓯大地上谱写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记。与温州城区相距百里的泰顺,也立有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只是两块碑的命运与结局全然不同。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历经劫难,至今保存完好,成为温州市乃至浙江省仅存碑体建筑硕果,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见下图)。
一
1938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一周年。一年前,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虽然在规模空前的淞沪会战局部战役中,中国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面对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日本侵略者,为保存实力、持续抗战,10月26日,国民政府决定战略性撤退。日寇则持续南下,于12月13日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余万中国和平居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军队官兵被害。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依然无法阻挡日寇的铁蹄蹂躏。华北全线沦陷,江南告急。
此时,浙南万山簇拥的山城泰顺,尚处于相对平静的大后方,但时局的瞬息万变,无时不牵动百姓的心。面对强敌,社会各界只能通过各种爱国实际行动声援前线抗日官兵。
1937年,泰顺各界成立抗敌后援会。1938年3月,以刘英秘书吴毓担任队长(后改由连珍),由原平阳山门抗校学员组成的新四军流动宣传队(队伍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林斤澜),开始活跃浙南一带,4月进入泰顺,途经百丈口镇、洪口、仙居、泰顺县城、下洪、大安、三魁、东溪、泗溪、五里牌、彭溪、富垟、月湖等地,沿途张贴刷写标语,表演抗战剧目,教唱抗日歌曲,传播抗战时政消息。他们深入学校企业工场作坊,宣传抗日救国纲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抗日前线,保家卫国。在泰顺飞云江上游的商业重镇百丈、县城罗阳等人口集中地方,宣传队驻停多日,向市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一箱子弹》《张家店》《土龙岗》等抗日话剧;教导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在泰顺,他们深入乡村,所至之处备受欢迎。
林夫创作于1938年的抗战题材版画《反击》
受宣传队影响,泰顺县立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师,自发组织把讲演稿编印成《日本概说》,分发给民众传阅;用文图说明泰顺历史上曾受嘉靖大倭寇抢掠的的苦难历程,让百姓明了岛夷从来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此次面对凶悍的倭寇,唯有全民团结一致,以死抗争,才能救亡救国家。县抗日自卫委员会主办的《泰顺新报》,每期转载抗日战争最新消息,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百里岩疆的山陬小县,全民抗战的热情高涨,抗战救亡意识深入人心。
二
面对日渐严峻的时局,中央军,桂军、川军、湘军、粤军、东北军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辟战场,进行殊死拼搏。1937年8月至10月的淞沪会战全面爆发,9月刚由从德国留学归国的黄维,接任负伤的李树森,担任十八军67师师长。67师下辖199旅(旅长胡琏)、201旅(旅长蔡丙炎),每个旅由两个步兵团组成,全部使用德式武器并聘请德国教官指导训练,无论兵员素质和军事装备,都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首屈一指的。在此师中,泰顺籍士兵12人,分别是397团林传视、徐元兴、柳远箸、黄廷辅;401团刘志远、黄昭怀、蔡家弟、刘齐发、张旭东、张循辉、陶方武、蔡祥友。淞沪会战中,这12人最终以身殉国。其中401团是著名的八字桥战斗主力团,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仅25岁,最小的20岁。
防空坑道旧址(万罗山对面老县衙旧址)
在全面抗战时期,泰顺县是浙江省11个未沦陷的县之一,作为抗战后方,是全省抗战兵源的重要补给地,泰顺子弟兵为抗战作出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全县共有546名英杰为国捐躯(不含失踪人数567名)。正是这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泰顺儿女,让身在后方的父老乡亲深为感念。也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阻挡了日寇铁蹄蹂躏,为抗战救亡作出重大牺牲。因此,及时为死难烈士树碑,提振士气,也成为当时的共识。
三
1938年4月,战火正酣。随着南京的陷落,各条战线处焦灼苦战之际,大后方的泰顺为响应政府号召,社会贤达之士开始筹划树立纪念碑,旌表泰顺抗日阵亡将士,以示同仇敌忾,并与汪伪政府不共戴天的决心。
此义举速疾得到响应,并组织筹款委员会。随后何处树碑?树何内容?莫衷一是。有人提议,抗日中血洒疆场、马革裹尸的阵亡将士最值铭记,得到一致认同,最后定名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紧接着就是要找立碑处,有人说在霞阳山,有的说在忠烈祠立牌位合适,也有的说在热闹的洋心街十字路口最醒目。最后,开明的时任县长何芸生开口,就立在县政府正对门的万罗山上吧。一言九鼎!有人问,是山南还是山北?答,山南已有泰顺籍福建浦城县令的牛眠之地,就不必去惊动古人了。他说,已找过相地先生相过地了,就立在北麓,隔街对着县政府,开门所见,日日敬仰。将士风范,也可当守护之神明!立碑之事遂定。
这位何芸生县长也非平常之人,早年曾任黄埔军校第一期区队长及教导二团三营少校营长,后从政任遂安县县长、泰顺县县长。在泰顺任上正值抗战最为困难时期,他深明大义,与泰顺百姓同甘共苦,共渡时艰,为防日寇空袭,成立泰顺县防护团,下分总务、工务、警报、警备、配给、救护防毒、消防及灯火、交通管理等十一个股,共计500余人,亲自兼任防护团团长。同时,他还举行了泰顺历史上首次规模较大的防空演习。后来,何芸生离开泰顺回到家乡义乌,组织 “义乌南区各乡镇联防办事处”,他任自卫组长,与日寇进行多次英勇武装斗争。1943年,因叛徒告密,他不幸中弹被捕壮烈牺牲。
何芸生担任泰顺县长时,在百姓中颇有官声。在万罗山立碑一事,他主动牵头落实,并寻觅书丹之人。恰此时,泰顺知名学者许笃仁先生回归乡里任职。
许笃仁(1887-1941)又名许超,泰顺县横坑乡前圹村人。1911年毕业于南京优级师范学堂,经蔡元培介绍,任北京图书馆管理员和北大助教,后南归任教省立第十中学十多年,与朱自清、孙孟晋、杜天縻等人共事,平生刻苦研究,精通文字考据,著有《周易释义》《闽语释诂》《六书转注》《虚字含义解释》等。早几年许笃仁游学任职邑外,乡人就有提及县长清名,故已久仰何县长清正廉洁、造福一方的公义之举,当举事者说明何县长之意,慕名索字、书丹镌碑时,笃仁先生欣然应允。
四
说到这立碑之万罗山,有必要在此罗嗦几句。万罗山,不高,约20余米,外形酷似女子发簪。明景泰三年(1452)泰顺建县,县衙选址城北凤凰山脚,以天冠山为背屏,衙前面对孤峰突起的小山,有相地者说,此为官民两利之地,形肖官印,固若金汤,山居洋心,众山俯首。于是此山名曰:印山。
万罗山上印山阁
关于万罗山真实名称的由来,有民间传说与官方志书两个版本。一说,泰顺设县前,该山周围是一片田洋,而耕种这些田地的农户,都远住在天关山脚下的白溪一带。他们为了不误农时,节省往返时间,每日早上出工时,均将午餐用竹编的“饭箩”盛好,带到田间放在洋心的山上,或者挂在山间树枝上,以便午休时进餐。远远看去,山上满是饭箩,久而久之,就把这座小山岗称为“饭箩山”。另一说,见清林鹗编纂的《分疆录》载,清乾隆年间,县令在万罗山巅兴建亭子,为城中登高揽胜之处,后毁。道光九年(1829)潘浦捐资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陈殿阶“惑于形家言”,下令拆毁;同治二年(1863)潘庭栴复为首“重建斯亭,上祀纯阳吕祖以资矜仰,新构方岿,旧规式扩,封植嘉树,点缀名花,地脉完矣,山气聚矣。”告竣之初,潘庭栴撰《重修万罗亭记》称:“吾邑治前,有小阜隆起,几逾十仞,登巅眺望,则群峰之向背,雉堞之低昂,人家之高下,一览无遗,包罗万象,因以万罗名焉。”
万罗山的典故历代有篇章记录或口耳相传,邑人也多有酬唱。光绪间潘仲华组织文人雅集万罗诗文会,撰联:山贫不贫,多文为富;地僻非僻,有仙则名。道出了万罗山厚植的内涵。由此,万罗山经历代经营遂成一邑形胜,“万罗夕照”属罗阳八景之一。
五
1933年,地方政府整饬万罗山周边景观,修葺亭台楼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中山公园”。后在1936年又进一步对山体进行规划,至此,山园同景,徒增洵美。小小的万罗山因缘际会,1938年再次承载历史使命:为抗战立言,为英烈立碑,为时代立传。
同年7月7日,泰顺各界人士隆重集会,正式立碑纪念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为青石质地,正三棱形,碑座高1.66米,宽2.3l米;上嵌碑表,高2.97米,宽0.34米。正面阴刻许笃仁先生手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右两侧分刻:“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立”。座前置汪精卫、陈璧君石雕跪像,身上阴刻“汉奸”二字。
许笃仁为人朴实无华,秉性梗直,不慕荣利。其字兼备汉隶魏碑的遒媚劲健之态,飘逸高古,浩然正气呼之欲出,颇合碑版纪念抗战阵亡将士之意。如今,它是全省唯一保存完整的纪念抗日战争期间牺牲将士碑体建筑。
许笃仁手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八十余载春秋如烟过往,世事沉浮,唯万罗山巅,金石不朽,字口如新。读此字,目此碑,刚正兀然,如清风朗月,拂面而来,当年壮士音容,宛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