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流动课堂·第一期回顾① 当千年色彩,在孩子手中焕活

时间:2025-10-15

秋意渐浓,“博物万象·流动课堂”正式启航!首周课程分别走进温州市建设小学七都分校与温州市南浦实验小学南塘校区,带领同学们探索“来自自然的色彩”,体验传统技艺的生动魅力。


01

第一站:建设小学七都分校

《来自自然的色彩——矿物篇》

“古代没有化学颜料,绚丽的色彩从何而来?”这一个问题,带领孩子们走进敦煌壁画与《千里江山图》的瑰丽世界,也引出温州“宋韵遗珍”——白象塔彩塑。课堂上,温州博物馆馆藏彩塑观音立像与武士像的图片引起阵阵惊叹。老师讲解了北宋温州工匠如何以杉木为骨、混合谷壳麻丝为胎,再敷上高岭土为“肌”,使塑像千年不失神采。

图片1.png图片2.png

“武士衣上的红、绿、蓝来自什么矿石?”随着问题,赭石、孔雀石、青金石等一一亮相。孩子们纷纷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分辨各个矿石的不同之处。

实践环节,教室变身传统颜料工坊。孩子们分组合作,体验“研磨-过筛-水飞”全过程。“研磨要顺时针!”“过筛轻一点!”“看,颜色分层了!”从矿石到颜料,每一步都充满探索与惊喜。当亲手制作的矿物颜料诞生时,自豪感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本节课不仅传授色彩知识,更串联起历史文物与地方文化,让“工匠精神”在亲手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分组竞赛中,培养了团队意识,明白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同学们有话说

图片10.png

“原来石头能变颜料!古代工匠太厉害了!这节课不像平时美术课直接用颜料,而是让我们亲手磨石头制作,让我发现了千年色彩的秘密!”

“通过这节课我学习到好多矿石的名字,而且我觉得研磨矿石的环节最好玩!一边动手,一边做实验,原来文物的知识离我们这么近!”


02

第二站:南浦实验小学南塘校区

《来自自然的色彩——植物篇》

        老师以“明代‘黄册’为何用黄柏浸泡?”开启课程,揭示了植物染色兼具色彩与防虫的双重智慧。

图片13.png

红花、紫草、栀子、苏木、蓝草……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老师手中变为染材魔法道具。热水冲入黄柏、栀子、苏木的瞬间,清水焕彩,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惊叹。

图片14.png

同学们分组操作,将宣纸浸入苏木、栀子染液,屏息等待后,提起的是各不相同的粉红与黄色。两张亲手染制的彩纸,成为连接自然与传统的独特纪念。

植物篇课程融合古代科技与美育实践,引导孩子们从温州工艺中理解色彩,在动手协作中感受自然之美与文化传承。


同学们有话说

图片20.png

“植物太神奇了!不仅能染色还能防虫。平时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但这节课我们可以动手体验,把白纸染成两种天然颜色,我觉得自己像一位调色大师!”

“草木染就像魔法!我发现花、草、树皮都是宝藏,回家我还要试试用茶叶染色!”


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

从坚硬的矿石到柔韧的植物,大自然的两种馈赠在“流动课堂”中化身为两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代科技的大门。当千年的色彩不再是玻璃展柜后的遥远存在,而是在孩子们的亲手研磨、浸染中焕发生机时,文化传承便有了最生动、最深刻的表达。

文物不再遥远,教育因而生动。“博物万象·流动课堂”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