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温博免费开放首日人潮涌

时间:2008-03-12

  ▲昨天,在温州博物馆展览大厅,制作精美的“台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卢春雨 摄

  温州网讯 免费开馆第一天,温州博物馆迎来人流高峰。据统计,昨天,博物馆共接待市民2500人,而此前周末的参观量一般在300到500人。昨天,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教授向温州博物馆捐献了由他主持研究的“中国活字印刷课题”成果实物。

昨日人流量

  比往常增加几倍

  和往常一样,上午9时,温州博物馆准点开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开馆不到半小时,记者发现已有50多名市民徜徉其中了。市区许先生左手打着伞,右手抱着2岁多的小孩,走进馆门,工作人员递上了免费门票,然后又用塑料袋为许先生装好湿漉漉的雨伞。“门票免费但是服务不减价。”这是许先生进入博物馆后的第一感觉。走进一楼展厅,怀中的小孩立刻被眼前一闪一闪、装饰精美的台阁吸引住了,有些看得发呆的小家伙挣扎要离开父亲的怀抱。许先生边应付孩子边回答记者的提问:“博物馆里能学到知识,小孩也玩得高兴。现在免费开放了,以后更要多来了。”

  昨天,博物馆一楼、二楼的展厅全部对外开放。一楼有序厅、历史馆、工艺馆、陶瓷馆、书画馆;二楼设置了临展馆和自然馆,临展馆里布置了“温州民俗文化特展”。市民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并没有因为阴雨天气而减弱。在馆内,记者看到大部分观众是“亲子组合”,还有不少的“银发组合”。

  虽然,昨天博物馆共接待市民2500人,但该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根据目前配备的工作人员数量,博物馆每天最多可以接待5000人参观。

  观赏泥活字

  和咱温州有关联

  读过《梦溪笔谈》的朋友可能记得其中对活字印刷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但你知道刻字的胶泥是什么泥,该用多高的温度如何烧制令其坚固呢?免费开馆第一天,博物馆里展出了今人依毕昇原法研制的胶泥字,以及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文本。不少市民称,“大开眼界”。

  昨天,北京印刷学院的“毕昇泥活字印刷技术实证课题组”,将历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捐赠给温州博物馆,其中包括近3000枚泥活字,实验中使用的烧制工具、印制工具,使用的黏土材料等。尹铁虎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国外有人不断对我国最先发明活字印刷术提出质疑和挑战,课题的实证研究成果加上早期活字印刷品的发现,有力地回击了种种质疑。据悉,2002年北京印刷学院正式成立“毕昇泥活字印刷技术实证课题组”,在尹铁虎教授的主持下,依据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采用工科的研究模式,通过寻找泥土分析成分、实验刻板等多道程序复原泥活字印刷的流程,终于按照毕昇原法研制出胶泥3000枚,印制了具有研究价值的经折装宣纸印本,成功还原了活字印刷术。

  尹铁虎教授的现场解释,让大家明白原来温州与活字印刷的起源还有不少关联。1965年,我市出土一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考证为1103年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本,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难得的实证。在经详细考证后,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还提出了“在时间、地点和印刷、造纸、烧制泥活字的技术上,温州都具备率先应用活字印刷的客观条件”的说法。尹铁虎教授说:“希望温州博物馆通过自己馆藏的实物以及研究成果,将活字印刷的研究继续下去。” (见习记者 夏晶莹 通讯员 高启新)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