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0
几千年的岁月,给温州大地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仅在温州博物馆中,就藏着不少“宝贝”。温州博物馆推出“温博宝藏”栏目,每期挑选珍品馆藏,跟你说说它们的故事……
“如果问: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相信你的回答一定是:甲骨文。
但就在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就在“良渚古城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约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本期栏目,我们说的也是汉字演变的故事,故事来自于一块刻有106字的东晋咸康四年(338)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块东晋篆书碑志,是研究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
前世传奇 它的主人是孙权的亲戚
朱曼妻薛氏买地券
这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就收藏在温州博物馆的历史厅内。从形制上看,呈砖形,是早期买地券较常见的形状,上面刻着106字,分为8行,前7行每行14字,最后一行8字。
“买地券”,买的是什么地呢?其实,它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犯。三国、西晋开始,多刻于砖上。从南朝到明清,除砖外还常用石,形制、大小和墓志相象,有的甚至还带盖。
目前研究能够确定的是,此券上的106字为:“晋咸康四年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朱曼故妻薛,从天买地,从地买宅。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极戊己,上极天,下极泉,直钱二百万,即日交毕。有志薛地,当询天帝;有志薛宅,当询土伯。任知者:东王公,西王圣母。如天帝律令。”
从这106字中,可以得知此券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墓主是立节都尉朱曼(今江苏常州人)的妻子薛氏。那么,朱曼是谁?他是三国时吴国孙权第六子景帝孙休的太子舍人(即宿卫官),也是孙休皇后朱夫人的亲戚。孙权之孙孙皓继承帝位时,朱夫人起到关键作用。当上皇帝后,孙皓却废除了朱夫人的太后名位,并加以残害。受到牵连,朱曼被流放或逃亡到平阳县,薛氏随夫死于平阳。
意外“现世”又“消失”
这块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买地券,又是如何“现世”的呢?
这故事要从1896年说起。那年,平阳(今苍南县宜山乡)鲸头村几名工匠为村中一富户上山营造墓穴,无意间挖到一块石头,其中一名工匠识得一些字,认为石头上面刻有文字,遂将其挖了出来。而这块石头,正是如今的这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
挖到此券后,工匠将其交给了这家富户,而富户为此寻思找人研究,当地名绅陈锡琛(字筱垞,苍南宜山人,光绪二十八年创办平阳县学堂时,出任堂长,于宣统二年创办江南高等小学堂)听闻后遂上门。
经过一番认真研究后,陈锡琛发现这是一块晋碑,而且是一块有来历的年代久远的墓志,遂收购了此券。
之后,陈锡琛将此券拓片数份,请自己的老师——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和瑞安大儒孙诒让辨识,得知它是晋代遗物。但也因此,许多人知道了他有这么一块买地券,纷纷找到他求过目或赠拓片,为避纷扰,他谎称挖墓穴的人害怕得罪死者,已经此券重新埋回墓里去了。
至此,这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消失”了。
今生故事 辗转归藏于温州博物馆
如今,这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归藏于温州博物馆,就必须说到一个人,他就是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篆刻家方介堪。
1919年,陈锡琛在与方介堪的一次闲谈提起了此券,称券石虽然不在,但知方先生对碑版金石深有涉猎,可将以前所拓的碑文转送他一张。但之后,方介堪一直没有收到拓片。
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方介堪在别处见到此券的拓片,发觉纸张和用墨又都是新的,不像是旧拓,顿觉事有蹊跷。
1930年,方介堪在上海美专任教,他教的学生中,就有来自平阳的学生陈德辉,而他正是陈锡琛的孙子。从陈德辉手中,方介堪得到了这块买地券的拓片,并因为是新拓,得知这块买地券并未被埋回墓里,而是被陈家珍藏。
新中国成立后,已任温州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方介堪再遇陈德辉,询问买地券去向。1956年,回乡的陈德辉竟在旧屋书斋地板下找到原石,并立即上报文管会。
闻息此事,方介堪立即通过政府组织购回,保存于温州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5年5月16日,在当时江心屿的温州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一致同意将其定为一级文物。
一张拓片曾拍出60万元高价
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的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展柜内,可以看到其背后贴着一张有方介堪、夏承焘、姜东舒等人题跋的纸质拓片印刷放大版背景图。
当时,这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被文物单位收藏后,温州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将拓片送交相关专家研究,而这张背景图的原件正是其中之一,经多名专家研究、鉴藏,分别留有方介堪、姜东舒、夏承焘、沙孟海、陆维钊等人的题跋,也是弥足珍贵。多年前,这张拓片原件由温州民间收藏家以近60万元的高价拍得到并收藏,2015年原件曾在温州博物馆书画馆内展出过。
那么,为什么名家对这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感兴趣呢?
因为它不仅是研究三国至东晋历史的重要资料,是研究温州道教的重要文物,更是因为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块东晋篆书碑志,是研究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
两晋时期是社会政治变化剧烈、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也是书法艺术发生嬗变的时期。篆、隶、行、草、楷五种字体并行于世,篆书逐渐减少。此券的篆文写法,参用大篆,很象《天发神谶碑》;字体结构由繁复转到简省,笔调与《禆国山碑》相似,可与秦故莽量相媲美。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理《志墓金石源流》、著名历史学家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契约史买地券研究》、著名的古籍版本专家杨震方编著《碑帖叙录》等专著,先后收录有此券。
下一篇:异兽与蝙蝠,皆不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