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8
5月20日,温州博物馆与温州市(县、区)8家文博单位联合启动了“讲述文物故事——我为温州文物代言(第二季)”活动。邀请大家用短视频讲述和演绎文物故事,运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表达对“文物”主题的解读、认知和想象或其背后的人文故事。
赛制所指的“文物”拍摄主题主要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指哪些文物呢?它有可能就伫立在你每日经过的街巷、路口,或者奶奶家村前的大榕树下,它年纪很大,故事很长,你能认出它来吗?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
温州有哪些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呢?先跟蜜遥小朋友去温州城区的墨池公园找一下。
温州泰顺、文成的历史遗迹相当丰富,今天带大家踩踩点,记得去当地的博物馆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去遗迹现场感受历史魅力。
泰顺
泰顺廊桥
泰顺县境内现存古代廊桥数量较多,类型有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以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仙居桥、薛宅桥、永庆桥、刘宅桥、普宾桥、池源桥、霞光桥、毓文桥、城水桥、文重桥、南阳桥等15座廊桥为代表,其造型独特、环境优美。
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数量较多,有一定的群体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仕水碇步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廿五年(1820)重建,为双层堤梁式桥。石碇223步,每步由两块平整条石砌成,可供二人平行交往。每步相距0.6米,总长130米,为保护碇步不被洪水冲毁,碇步上下两侧河滩均用卵石砌成,每隔数十米,埋有木桩和木框架,用横木搭架,构成井字型,借以加固滩埠基础。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土楼
涵括上交垟土楼,黄沙坑土楼、东溪土楼、双路土楼、半月坵土楼和下洋寨土楼等,建于十九世纪中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之间,均为外部四面夯土合围、内部木构的一种防御性较强的乡土典型风格建筑。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乡民们为加强自保,利用本地的黄土、木头、小石子等材料,建筑起防御性较强的土楼,平时可充作仓库使用,遇到紧急情况时便藏身于内,以备不虞。泰顺土楼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岩包氏宗祠
位于泗溪镇玉岩村,肇始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间移至现址重建,清道光年间再次重建,咸丰七年(1857年)告竣。坐北朝南,其布局因山就势,由照壁、牌楼、甬路、外台门、半月池、头门、前厅、两厢及正厅等组成,整组建筑现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溪胡氏大院
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该院落四合院式,由门台、一进门台、二进门台、前后院、左后厢房组成。附属建筑包括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凤垅厝、外垟厝及胡氏书斋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体系完备,具有浙南、闽北建筑风格交融的鲜明特色。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
刘基庙及牌坊匾额
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谥号文成,文成县名由此而来。他是明朝开国元勋,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庙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分“王佐”、“帝师”两水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重,占地3000平方米。庙多明、清、民国、现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学士刘权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苏渊雷、沙孟海、裴昌会等书题的匾额楹联。
楷书“帝师”“王佐”匾额,属刘基庙前两座木质牌坊褒额,为明正德九年(1514)御题,即明武宗朱厚照题,距今近500年。题词摘自正德皇帝的《增赐太师文成诰》,赞扬刘基“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帝师:帝王的老师。《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老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王佐:王者的辅佐,佐君成王业的人。《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筦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帝师”“王佐”,正楷。“楷如立”,字如人。堂堂正正地站着,颇有唐代颜柳书风。此书法正符合刘基正直无私的精神。广大观众从东西头门进入刘基庙,首先映入眼球的匾语,然后油然而生“尊崇”之意,然后步入庄严、宏伟的钦建刘基庙瞻仰,启迪人们也像刘基一样堂堂正正做人。
石门台水井
石门台水井位于文成县龙川乡花园村石门台附近。初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井圈用单块花岗岩石凿砌而成。井圈高0.25米,内径为0.50米,外径为0.25~0.64米不等。井台花岗岩筑成,平面为长方形,高0.20米,长1.30米,宽1.10米。井坦面积为4.66×3.46平方米。该井原为八角形井,明永乐年间(1403~1424)修成现在这样子。井水夏凉冬暖,水质清澈。
石门台水井为周边好几个村庄取水饮用,且沿用至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时人们生活乃至村落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大会岭红枫古道
大会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岭脚村至百丈漈镇富垟村岭头自然村,始建于元代,明、清、民国时期多次修缮,古时是沟通青田县、景宁县、云和县、龙泉市与瑞安市、泰顺县、平阳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古道东西向沿山势而设置,从岭脚到岭头全程约5公里,共设4500级踏步,每级踏步约宽1米,用块石和花岗岩条石分段铺就,古道两侧共有古枫84株;沿古道自下而上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存,岭脚处有会吉桥、岭脚亭、会林寺遗址,半岭处有会云寺门台、半岭亭、许府庙、香亭、水井佛庙、白杨寨遗址,岭头处有云亭庵遗址、云顶寺遗址、古井,古道两侧还保存古石碑十余通。
该古道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沿途集中了多种文物遗存类型,显示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气息。2006年12月公布为文成县第四批文物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