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博物馆里的“宝贝儿们”

时间:2020-06-04

讲述文物故事——我为温州文物代言(第二季)启动两周来,收到许多小伙伴富有创意的视频。通过留言收集大家的奖品愿望单,活动奖品清单已出炉!

一等奖 mini航拍机+博物馆文创产品

二等奖 家用投影仪+博物馆文创产品

三等奖 kindle+博物馆文创产品

优秀奖 博物馆文创组合礼包

活动报名 | 文物故事如何讲述?博物馆请你来做up主!

上期给大家介绍了家门口的“不可移动文物”,这期咱们讲讲博物馆里的“宝贝儿们”——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多见于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

温州博物馆的宝贝在公众号“温博宝藏”、“云览温博”等栏目里跟大家见过面。这些文物如何讲述?跟着视频来“听听”温州瓯窑的故事吧!

温州还有哪些宝贝?来看一看这几家博物馆的珍品。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jpg

西周 乳丁雷纹青铜铙(瓯海博物馆藏)

200398日,仙岩镇穗丰村村民丁锡育等人在村后山建设公园时,发现一座西周土墩墓。该墓共出土随葬器物青铜器、玉石器共83件(组),其中青铜器有61件(组),青铜铙(náo)属浙江省首次发现。

铙又称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作为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这件青铜铙铙体呈扁凸形的合瓦形,两面的中上部各中心较宽阔的钲分隔为左右两区,每区各饰乳钉3排,每排3个,每面共有18个乳钉。钲部、鼓部、乳钉间、篆间均满饰大型云雷纹,甬之旋上有大型凸起的“C”形纹。它是墓中出土的体量最大的青铜器,且保存十分完好,如今已成了瓯海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乳丁纹铙属于铜铙的最晚形态,已具有甬钟的雏形。其形制、纹饰和大小,与1959年长兴上草楼出土者完全相同,学界一般将长兴出土的青铜铙的时代定在西周早期或西周前期。因此,该土墩墓的基本年代应该是西周时期。

除了大型青铜礼乐器外,该墓还出土了几十件戈、矛、剑、镞等青铜兵器,以及一大批镯、玦、柄形饰、管形饰等玉饰件。通过对该墓葬出土器物的分析,考古专家判断墓主人为西周时期的贵族,可能还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4.jpg

西周青铜簋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3.jpg

西周雷纹青铜鼎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5.jpg

西周镶绿松石青铜短剑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6.jpg

西周兽面纹柄形玉饰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7.jpg

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8.jpg

发掘现场考古专家清理青铜簋

穗丰村西周土墩墓大批青铜礼乐器与兵器的发现,填补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对于研究浙江越族土墩墓的埋葬制度与埋葬习俗、研究越地青铜器的地方特点和组合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0.jpg

清乾隆 永嘉场大使印(龙湾博物馆藏)

该印是一枚长方体带柄黄铜印章,长75毫米,宽45毫米,厚14毫米;印的正面从右向左阳刻四列文字,其中右侧两列为小篆 “永嘉场大使记”,另两列为对应的满文;背面阴刻满文;两侧面的一侧刻有“乾隆十七年二月”;另一侧仅“乾、廿九”三字尚清晰可认,其他字迹稍显模糊。印章把柄尾端锯断,残柄长85毫米。经确认,这是一枚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监制的永嘉盐场场大使印章。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1.jpg

盐是国家的“专卖商品”, 盐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制盐是国家的“特种行业”。永嘉盐场对温州的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朝,盐业的鼎盛带来经济、文教的昌盛和人才的辈出。如今,历时千年的永嘉古盐场已风光不再,逐渐湮没于鳞次栉比的厂房、楼宇之下。这枚永嘉场大使印章的出现,重新勾起人们对温州龙湾这座千年古盐场昔日辉煌历史的追忆,也为后人研究永嘉盐场乃至温州历史经济提供了一件实物材料。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2.jpg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瓯越先民就有“煮海为盐”的记载,袁康《绝越书》记载了越国 “朱余为盐官”。《唐书·食货志》和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四》载,永嘉盐场是唐代全国十大盐场之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至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永嘉盐业蓬勃发展。形成永嘉、玉环、乐清、瑞安、平阳五大盐区,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元代实行民制官收,场设司令,永嘉场得以继续发展。明改行聚团公煎法,场设盐课司大使,永嘉场达到鼎盛时期。万历五年(1577),王步果在《英桥王氏族谱》中写道:“邑之里一至五都,居氓鳞比为灶,而办盐业丁数独位于他场……沙坦延袤数百里。”可见永嘉场鼎盛时是何等的繁华。至嘉靖间(1522-1566),倭寇的骚扰,朝廷实行“禁海”,永嘉场开始衰落。

永嘉盐场不仅是温州最早的盐场,也是全国古代重要的盐场之一。如今的温州市龙湾区永强,是从永嘉盐场、永场等名称沿变而来。因“场”与“强” 在温州方言里是谐音的,故“永场”演变成今天的“永强”。而“大使” 之官称,始于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以郦道元为大使,慰抚六镇。元时“大使”变为事务官的专称,如场大使、库大使、制大使、税大使、仓大使等事务官员,明、清沿袭,为低级官员。据清《永嘉县志·卷之五·官署·贡赋场官》载:“清雍正六年以后,永嘉场盐大使为朝廷正八品以上官”。此印可能与乾隆朝时任永嘉盐场场大使的薛蜚甝(陕西韩城人)有着某种关系。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3.jpg

北宋 錾刻莲花纹金瓶(瑞安博物馆藏)

这件金瓶出土于瑞安仙岩慧光塔,北宋庆历年间制作,距今已有九百多年。金瓶用纯黄金锻打成型,器型小巧玲珑、造型优美、纹饰清新典雅。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5.jpg

慧光塔

作为佛门子弟的供舍品,这件金瓶的瓶盖与瓶腹均采用了被奉为“佛教圣花”的莲花纹为主题纹饰:瓶盖宛如一张倒复的莲叶,盖沿亦如莲叶边般卷曲,盖面錾刻的莲叶叶脉,柔若游丝,流畅逼真;瓶腹采用了三面开光的形式,开光内均錾刻了五支高低参差的莲花,婷婷玉立在粼粼水波上随风摇曳,给人强烈的写实韵味感。瓶身其他地方,则刻有繁密的缠枝忍冬纹,整体造型生动自然。自西汉末年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莲花作为佛教中比较典型的意象也为很多人所熟知,并不断融入了新的涵义与寄托。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6.jpg

北宋刻本陀罗尼经发愿文

出土时,该金瓶与其他10余件金银器和造像一起收藏于一件檀木识文描金舍利函漆器内。舍利函底部金书文字明确记载,其为供养人朱翔及其家属舍金、真珠和钱所制,显示了北宋早中期温州佛教文化的昌盛。

这件金瓶,表现了宋代金银器皿的造型与装饰方面的特点,与其前代的晋唐,与其后代的明、清,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是研究温州地方宋代金银制作工艺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加之温州一带,纯金器物历来绝少出土,这件錾刻莲花纹金瓶更加弥足珍贵。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7.jpg

五额朱漆木雕戏曲人物拔步床(文成博物馆藏)

拔步床,又叫八步床,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大型床,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有的还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虽小但人可进入,人跨步入回廊犹如跨入室内,回廊中间置一脚踏,两侧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用以放置杂物。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

微信图片_2020060409414218.jpg

文成博物馆的这张拔步床,床进深3.32米,宽2.14米,高2.42米。是清代晚期作为“嫁妆”制作的,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嫁妆的多少,在古代直接决定一名女子日后在婆家的地位。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中国妇女史》写道:“浙江温州一带有嫁女‘破娘家’的说法。福建邵武府地方则有‘千金之家,三遭婚娶而空;百金之家,十遭宴宾而亡’的谚语。”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床有着特殊的情结,一张精美绝伦的床,意味着为家族带来荣耀和佳运,并能福泽后人。明代晚期,江南一带的富庶地区流行千工拔步床,这种床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象征。千工拔步床,一天一工,一张床往往需要三年多才能制作好。这张拔步床正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床实木榫卯结构,结实稳固,一进和二进床面全部浮雕鎏金戏曲人物像和吉兽,色泽艳丽。前床额四层,每层悬柱柱头雕刻凤凰及花卉;床前挂落为鎏金双凤透雕,上写有:鸾凤和鸣;内屋床前上写:熊罴叶梦。鸾凤和鸣,指鸾鸟凤凰相互应和鸣叫,比喻夫妻和谐,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熊罴叶梦,旧时用于祝人生子,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床后部和两侧立格扇,工艺非常精细。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