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紧跟时代步伐,做好“瓯”文化传承发扬

时间:2020-10-29

温州自古就有“百工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民间手工艺人们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金秋十月,题为《匠心的故乡——新时代温州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的分享活动,在世界温州人家园举行。

微信图片_202010291049271_副本.jpg

本次活动分为非遗作品展示和分享论坛两个部分。以瓯绣、瓯菜、瓯窑、螺钿漆器、蓝夹缬技艺等为主的各类非遗作品陈列在世界温州人家园一楼大厅,瓯绣传承人施成权女士更是现场进行了刺绣展示。分享论坛则在17楼瓯说厅成功举行。

微信图片_202010291049272_副本.jpg

多位温州非遗专家、学者、作家、非遗传承人、地方文化名人欢聚一堂分享世界温州人坚守初心、传承中华匠心的非遗工匠精神。《传国功匠》作者陈珊珊(笔名:陈酿)和大家探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如何用新文化形式助力温州文化的新时代传播。

而就在前不久,这部以描写温州匠人、匠艺、匠心为内容的非遗传奇小说《传国功匠》,获得了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排行榜、第二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

关于非遗的对话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州市第九、第十届政协常委张小燕对话非遗传奇小说《传国功匠》作者陈珊珊,以“你为什么闯入这个领域,而且很用笔,最主要的是用心”展开话题。

微信图片_202010291049273_副本.jpg

陈珊珊说《传国功匠》备受瞩目,离不开瓯越大地上伟大的匠心和绝妙的匠艺。“2009年时我在工作中接触、采访了大批的温州极具匠心、身怀绝技的民间工匠,搜集了大量民间非遗的资料。我被他们的匠艺所折服、被他们坚守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家乡有这么多民间高手而震惊。但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匠艺背后巨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我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将温州工匠的伟大匠心和绝世匠艺写出来。”

“让温州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更多的人认识‘瓯’,这也是‘瓯匠’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引领更多的人在其中寻找艺术和精神财富。”

有关非遗的论坛

随后的论坛由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蔡贻象和柯五一、陈灿渊、胡植柱三位非遗传承人,讨论了非遗工匠精神的影响、如何创新传承、用新文化形式助力传播三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010291049275_副本.jpg

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蔡贻象:闯荡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不仅带去了自身的技能也带去了温州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非遗凝聚起故乡情结。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温州溢香厅酒店管理集团董事长、瓯菜传承人柯五一:从草根瓯菜到传统瓯菜再到现代瓯菜,瓯菜与非遗是这样一个传承过程,温州非遗不仅仅是技艺,它还包含了我们的“瓯”文化,我们要弘扬工匠创新精神,把非遗精神留下来。

温州洞头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贝雕传承人陈灿渊:非遗融入了温州精神,要深入去挖掘。

旅意华侨、石雕传承人胡植柱:我想回国追寻一种“记忆”,一种情怀。通过不断地突破自我,让我们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瓯窑传承人姜立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语出1700年前西晋杜育的《荈赋》,代表了瓯窑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通过《传国功匠》了解更多的传统瓯窑。

微信图片_202010291049276_副本.jpg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在《传国功匠》中看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并且通过非遗这种载体将家乡的文化推广了出去。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将家乡的匠人、匠艺、匠心的这种文化和精神进行推广,做得更有影响,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微信图片_202010291049277_副本.jpg

《传国功匠》饱蘸瓯越水墨风情,展现温州非凡匠艺。高扬了传统工匠的敬业精神,歌颂了励精图治的职业操守,唱响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赞歌。传统技艺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紧跟时代步伐,将“瓯”文化传承发扬出去。

活动过程中还进行了赠书和颁奖仪式,由连尚文学逐浪网为世界温州人家园管理中心、世界温州人博物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市图书馆、温州非遗传承人赠书;与会领导为6位瓯匠颁发“匠心的故乡传承人”荣誉证书。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