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9
怎样让历史中的物事缩短和我们生活的距离,为我所“用”?怎样通过一场活动,轻松地让你了解“金石”是什么?
这段时间,一场《墨藏金石录常事——金石解读及主题手账本制作》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来做这样一场实践。从展厅导赏、金石发展历史讲述、古籍版本普及,到实践性很强的金石拓印学习、线装书装订等内容,与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技艺亲密接触,让人想起“从前慢”的时光。
此次活动中,观众们从拓包的制作开始,学习了石碑和小件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拓片制作。拓片是水与墨结合的艺术,若是纸上的水太多,上墨时则会晕开;若是纸上的水太干,那墨水又难以附着。拓片制作的难点就在于掌握适当的时机。经过多次拓印的练习,大家逐渐掌握了如何均匀用力,如何辨认纸张最适宜的干湿度,制作出深浅合适、花纹清晰的图案。
10月25日上午,温州市图书馆馆员王昉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知识。书籍的起源,要从文字的载体的演变说起,从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到中国的甲骨文、铭文、石鼓文、帛书……随着文字载体逐渐轻便化,古籍的装帧应运而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类目:简策式、卷轴式、折叠式以及册页式。
竹简的优势:方便、可靠、廉价,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繁荣。卷轴由帛书发展而来,受益于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这种装帧方式多用于唐代经卷和明清书画作品。折叠式,顾名思义是将长幅反复折叠,成为折子。册页式则随着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而产生。
通过王老师的讲述,大家对古籍装帧有了更深的认识。温博社教员李戎向大家介绍了传统线装书籍装订的五个步骤:裁剪整理、定位、打孔、订书钉、缝线。
这个过程中藏着一个小秘密:在书籍的线装区域内会先钉入书钉。这书钉其实是用纸卷成尖头状,钻入锥子凿好的孔中,借助了纸之间的摩擦力,起到稳固书页的作用。
每位金石手账爱好者都笃信慢工出细活,在纸张裁剪、锥子敲打、针线穿梭、书页粘贴……每个动作之间都倾注了满分精力。活动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小心得。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欣喜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