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2
遗址探访行
农历九月廿三日,立冬后的第一天。秋收冬藏,立冬过后便是这一年最后的总结和收获。温州博物馆志愿服务队45名伙伴在博物馆的组织下,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文化之旅——遗址探访行。按说秋尽冬来,寒风料峭,但是日却黄叶丹枫满目,天也格外开阔。
第一站是田野考古“藏身田野的近古窑址”。阳光和煦,微风不燥。永嘉的柿子正是时候,满树的红灯笼仿佛挂出了我们的满心欢喜。考古所的专业人员带领大家来到依山而建的龙窑。对于绝大多数伙伴来说,下到尚在发掘中的考古基地,探访近古窑址,零距离接触出土瓷器,都还是首次,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与书本的描述和博物馆的展示相比,毋庸置疑,现场的文物实体对我们的冲击要大得多。针对窑址的勘探、现场的发掘、窑址的断代、瓷器的工艺等等,大家脑海里的疑问就像豆子一样纷纷倒出来,考古人员的一一解惑让我们受益匪浅。但是兴奋归兴奋,规矩是要守的。在考古工地,不该动的不能动,不该传的不能传。
离开古窑遗址,满脑子都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温州瓷器之美。随着思绪,我们来到第二站文化复兴站“焕出新生的瓯窑小镇”。瓯瓷产自温州,源于东汉,因温州古称东瓯得名。唐人的“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是对我们温州缥瓷最美的赞誉。瓯窑历经了六朝风骨,唐宋辉照,直至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兴起,逐渐衰落淡出历史舞台。在瓯窑小镇,我们为复原的北宋瓯窑青釉执壶的精致所赞叹,为研发出褐彩工艺的斑斓所振奋,为逐步烧制出缥瓷如玉质感所欣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非遗的复兴之路,看到了手工艺人的执着坚守,看到了传承与创新的交融碰撞,更看到了瓯文化绵延不息的生命力量。
结束了瓯瓷的探访,第三站我们前往“唤醒记忆的白水民俗博物馆”。大巴车把大家载到龙湾区天柱寺。这里曾是白水姜氏族人的宗祠,2011年改建成民俗博物馆,分为生产习俗(手工业、商业)、生活习俗、婚庆习俗、岁时习俗、祭祀习俗六个馆。在这里,可以看到数量繁多又精致的老物件,来到这里就进入了老温州人的生活日常,可谓是久违又亲切。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也许这些生活日常已经远去,但它刻在温州人内心深处的烙印却挥之不去,血液中流淌的基因历久弥新。老志愿者们还看到了一部分温博的老展品,现在换了个地方继续向来访者讲述着身边的历史。
离开白水民俗馆,我们来到最后一站“激情燃烧的永昌古堡”。永昌堡是温州人抵御外敌入侵的防御城池、更是我们温州人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的精神堡垒。不少伙伴都不止一次来过永昌堡,但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这次更是不例外。行进在环海楼下的炮道中,我们惊叹于先人的军事智慧同时,更加感慨“王氏义师”可歌可泣的抗倭精神。这支民间自发的抗倭力量,不仅筹资7000余金建成了永昌堡,更是叔侄相继、乡里戮力与倭寇开展了长达七年的殊死抗战。平时熟悉的温博历史馆抗倭展板上的纪年式展示,在这里化作活生生的画卷铺陈在眼前。明代的里甲制度,现在还有一甲、二甲的地理名称在沿用;王氏宗祠内抗倭英雄王沛和王德两叔侄的塑像向我们述说着500年前壮烈的抗倭故事;行进在斑驳的永昌堡城墙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一呼百应的抗倭战场。
朝暮之间,四处文化之旅遗址探访,让这个冬日充满了暖意。温博志愿者伙伴们以最深情的模样,品尝了一顿温州文化的饕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