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温博考工记·活动回顾|漆器里的森林与海洋

时间:2025-08-27

八月,“温博考工记——博物馆里的科技史”主题研学活动持续进行。本月活动以“髹漆”为主题,通过“髹饰密码”、“原料解锁”、“匠心重现”三个环节层层推进,带领考工记团员们走进宋代温州的辉煌历史,感受传统漆器工艺中蕴含的科技智慧与东方美学。


髹饰密码

“漆”是什么?“漆”来源于什么、人们如何使用“漆”?温博考工记的团员们带着这些问题,跟随着讲解员老师走进历史馆,仔细观察展柜中的漆器文物,找寻漆器的特点与髹漆工艺。古人在森林中发现漆树,在高高的漆树上采取漆树汁液,又将漆树汁液涂抹到各种质地的器物上。如此制作出的一件件精美的漆盘、漆盒,不仅纹样繁复、色彩典雅,更承载着千百年前的工艺密码。

当了解到一件漆器制作流程至少要三个月,团员们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发出“啊!”的惊叹声。在找寻到不同漆器的装饰工艺后,团员们更是直观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内核。


原料解锁

团员们在展柜中发现了一件器盒:与其他只使用大漆自身特性进行装饰的漆器不同,这件漆盒表面镶嵌着散发炫彩光泽的白色片状纹饰。这是什么?为了找到这些纹饰的来源,团员们走进了“海洋”(《听见海的心跳——贝类与珊瑚的探秘之旅》特展)。

海洋里的贝螺千姿百态,可以作为这种漆器上“特殊”装饰工艺的原材料又是哪些呢?在讲解员老师的引导下,团员们迅速找到了展厅内最光彩夺目的两件贝壳:夜光蝾螺和鲍螺。原来,传统工匠将贝壳打磨成花片镶嵌于器物表面、用来装饰漆器的工艺称为螺钿镶嵌。团员们通过观察、触摸,对夜光蝾螺和鲍螺进行多维度分析探究,总结出了为何古代工匠会用这些贝螺进行装饰的原因。

从自然中的贝螺到螺钿花片,从古代螺钿漆器文物到现代螺钿文物复原工艺品,团员们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寻宝任务,从五光十色中“看”到了漆器螺钿工艺从宋代至今的演变与复兴过程。在被螺钿漆器的精美震撼到的同时,更是对漆器工匠高超的技艺充满了敬意。


匠心重现

终于到了团员们一展身手的时刻了!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螺钿按照图样粘贴好、剔出纹样,每一步都耐心又专注。有的团员动作熟练,很快便拼出雏形;有的则略显生疏,但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也逐渐进入状态。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轻轻的呼吸声和偶尔的交流声,所有人都沉浸在作品制作中。完成作品的那一刻,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纷纷举起自己的“大作”合影留念。

漆器是综合材料整合的艺术。“温博考工记”不仅是一场手工体验,更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启蒙。通过文物解读、原料认知与动手实践三个环节,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漆器作为复合材料的科技背景和东方美学中“匠人精神”的深厚底蕴。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手中延续光华,更是照应了温州博物馆举办此类活动的初心。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