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509.jpg

文化驿站·活动回顾 | 宋式点茶,品一盏茶汤里的风雅

时间:2024-01-17

       陆游有诗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为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品茶,于此静谧光景中的宋式点茶,尤为雅致。

微信图片_20240229161806.jpg

      1月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评茶技师、温州商学院茶艺课程特聘讲师袁艳红老师,在温博文化驿站带来一场以宋式点茶为主题的分享。通过共品古画中的茶,细述茶的文化渊源,亲授宋徽宗“七汤点茶法”,以一盏茶,寻味宋韵文化的悠远绵长。

微信图片_20240229161816.jpg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古画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艺术以及审美意蕴。袁艳红老师以一张张宋代古画为铺陈,逐一讲述起宋代的茶事与茶礼,从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到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茗园赌市图》等,或描绘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场景,或描绘宋人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或描绘茶市上茶人相聚斗茶的文雅场面。以古画寻宋风之韵,也更让大家体味出,于宋代,饮茶之风已上至朝廷群臣,下至市井小民,可谓是“茶,大俗亦大雅”。


       关于茶的历史文化,在袁老师的讲述中,大家了解到最早的茶可追溯至上古神农时期,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阐述了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其问世更将茶文化推向空前繁荣的时期,煎茶为唐代最为主要的饮茶方式,而时至宋代,在宋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影响下,点茶、斗茶、茶百戏则让茶有了极为鲜明的历史特点。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首创“七汤点茶法”,更是将茶艺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审美高度。


       袁老师说:“点茶的初心是品一盏甘香细腻的好茶。”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地感受“七汤点茶法”,袁老师对每一步都进行了细致的演示,并对应每一汤的状态,亲授点茶之法。第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第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第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第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第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在领会“七汤点茶法”的要诀之后,静对案上置着的青色执壶、黑色建盏、黄褐色竹筅等,大家调心静气,缓缓持起文雅的茶器,开始用心点茶:先是温杯烫盏,再用茶匙取满勺茶粉置于茶盏之中。而后,一汤调膏,先注入少量沸水,将茶粉调成糊状;二汤击拂,继续注入沸水,同时手持茶筅击拂、搅动茶膏;三汤、四汤以及五、六、七汤,每一汤,都需通过上下击拂均匀,使茶汤的泡沫逐渐浓厚绵密;七汤之后,再调和青绿色的茶粉,完成水丹青,画一抹山水,写一组宋风,描一个礼字,别具一番清雅。点茶完成,再细细品茗,淡淡茶香,缕缕绵柔。


       宋代品茗之美,在雨打芭蕉,在庭院幽深,在茶汤幻化,宋人将心中的山川草木与四时风物,晕在了画中,也点在了茶里……  

        

文  字 | 叶 欢(志愿者)

摄  影 | 张艳姿(志愿者)

编  辑 | 竹 子

审  校 | 蔡书茈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