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9
清代前中期书风延续元明,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笼罩书坛,沈荃、姜宸英、查昇、汪士鋐、陈奕禧等都是一时之选。 乾隆皇帝自己也写的一手赵体字。但是也在乾嘉时期,统治者有意识推进国家民族共同体形象塑造,“忠义”成为大清王朝的总体精神形象特征。满清以“忠义”立朝,比如《三国演义》的关云长特别受统治者推崇,各地立庙奉祀。到了乾嘉时期,“忠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浑厚质朴、苍茫大气、 法度完备的颜字非常符合“忠义”的政治文化审美,此际再次隆兴,意味着国家形象与艺术结合,完成视觉心理的共构,体现国家政治伦理在文字书写方面的形象。从书法技艺而言,颜字兼具碑学和帖学二派之长,由此入毂,左右逢源。 大量士人官僚纷纷追捧颜字,继宋代学颜之后再次兴起高潮。 所以,潘世恩写的哪里是简简单单的一手颜体啊,他写的馆阁体“朝廷书法”,更是绝对的“黑、方、光”的“忠义体”。
潘世恩(1769-1854年),字芝轩,吴县(今苏州)人。潘家原籍安徽歙县的大阜的盐商,迁居苏州,依旧经营盐业,培养出进士9名,其中状元1名,探花2名,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癸丑科状元,嘉庆二年大考一等。潘历事乾、嘉、道、咸四朝五十余年,称为'四朝元老',活了85岁,寿终正寝,谥号“文恭”。他一辈子没有惊艳的政绩,也没有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稳稳妥妥做了一辈子不出头不犯错的大官。可以说,是“盛世的平庸”的一个典型。
潘世恩肖像 图源网络
但是,也不尽然。身处“平庸的盛世”,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潘世恩少年登第,和珅曾经意图招揽他,但他婉谢“不与通”。和珅就耍小动作压住他的“题本”不予升迁,直到半年之后嘉庆亲政,才提拔为侍讲学士,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其后除了回家丁忧,毕生官运亨通。
潘世恩位极人臣,“忠贞不二”绝对是少不了的第一生存法则,写好一手颜体,岂止是日常书写,更是自我的规训,其中透露着谨小慎微、圆融通达的生存领悟。举个小例子:潘世恩与顺德罗惇衍、泾阳张芾、云南何桂清同年登第。道光晚期穆彰阿、潘世恩主政军机内阁。穆彰阿为满人首揆之席,潘世恩为汉人首揆。清朝虽称满汉同治,但是一直扬满抑汉,满汉大臣的矛盾连斯丹东这样的洋人都察觉出来了,何况身处庐山中的当局者。 潘世恩自以年老退抑,穆彰阿一人独宰,势焰熏天,趋炎附势者如过江之鲫。张芾、何桂清也从俗附和,唯独罗惇衍绝不与通。一次三人都得到机会任官。名单开出来了,罗惇衍过去拜谒潘世恩。潘世恩问:“你见过穆中堂(穆彰阿)了吗?”答:“未。”潘世恩大惊,说:“你未见穆相先来见我,这事黄了!”后来果然。 潘世恩深谙机窍,洞达先机于此可见一斑。
清 潘世恩 《家书札》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潘世恩 《致蒋攸铦信札》温州博物馆藏
晚年潘世恩受宠日益隆重,愈发谨小慎微,“衰迟已迫桑榆景,长养还滋雨露春。”“从今跬步期加慎,勉效驰驱报圣慈。”其晚号思补老人,可见其无日不是战战兢兢。从潘世恩书法的字法、章法的安排看,每一个字大小齐一,字与字之间几乎没有连贯动作,一板一眼,绝不含糊。其书法的外拓法基本都是转笔的动作,笔压几乎没有提按变动,显得柔和醇厚、雍容厚重,和历史上的颜体大相径庭。清代初期朴学的发展,推动隶书的中兴。 但是从某个角度看,具体实践者各有各的理解,比如大家郑簠、金农、邓石如、尹秉绶、陈鸿绶、何绍基、赵之谦, 尽管面目各异,但与汉隶总是有一种明显的气质上的差异。温州博物馆藏潘世恩有一件隶书对联“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崇徽启绪厚德传家”。
清 潘世恩 隶书八言联 温州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中,字法、章法与其楷书的格调基本一致,装饰性的燕尾写法被潘写成固定的动作,收笔然后慢慢提笔形成尖角,令人想到打螺丝的工人在每一个安装环节拧上一个螺丝,每一颗螺丝都拧的妥妥当当,动作非常标准,力道全部一致,全然不似汉隶的“散漫”,显然潘状元是从馆阁体的书写方法和趣味来处理他的隶书的,历史上风骨凛然的颜字至此发展为世故圆滑的“忠义体”,从这里或可揣测一个老官僚的内心世界: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