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Template/Default/Column/20210324094511632.jpg

“浙礼温州·瓯越新风”文创大赛网络人气奖诞生!幸运观众名单同步揭晓!

时间:2025-10-09

“浙礼温州·瓯越新风”首届温州地区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博物馆承办,以“让文物活起来”为核心理念,聚焦温州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自征稿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参赛作品百余件,其中80件作品脱颖而出进入网络投票环节。

截至10月6日23:59,网络投票环节已圆满落幕。经过19天的激烈竞争,10名“网络人气奖”诞生!以下是按票数从高到低排序的获奖作品:

图片30.png

作品详细介绍请滑至文末观看!


为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我们从所有参与投票的观众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幸运儿,赠送温州博物馆独家文创纪念品!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查看幸运观众名单:

图片31.png


领奖说明

奖品:随机发放莲华清影杯、“改革开放之光”杜邦纸袋、“映日荷花”文创笔记本礼盒中的一款。

寄送方式:我们将在10月10日起通过快递邮寄(运费由大赛组委会承担),请幸运观众保持手机畅通,注意查收!

咨询电话:0577-56988690 (接听时间:为周二至周五上午9:00-11:30,下午2:00-5:00)


网络投票结束后,大赛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大赛组委会将邀请文化学者、设计专家、行业代表组成评审团,从文化性、创新性、实用性、市场潜力四个维度对入围作品进行综合评定。最终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将在温州博物馆微信服务号、官网、小红书等平台公布,敬请期待!

浙礼温州,创意无限;瓯越新风,我们继续同行!


作品展示

作品1: 

包璐雅 《莲叶何田田(首饰四件套)》

图片35.png

本设计灵感源借“清代浙瓯倪恒顺兴荷叶锡果盆”,取其“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意象与丰饶之美。作品以“瓯窑”青瓷为主,原比例缩微复刻造型,并运用其褐彩工艺模拟荷叶自然形态,和堆塑工艺生动呈现田蟹、鱼、青蛙等温州地域生物,将瓯窑与现代首饰设计结合,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日常佩戴。产品包括耳钉、项链、手链、胸针四件。

功能定位与使用场景: 产品定位为兼具艺术价值与日常实用性的中高端文化配饰。它承载温州历史记忆的“移动博物馆”,也适合日常通勤穿搭;亦是彰显品味的精致礼品与重要场合的穿搭亮点,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作品2:  

叶雨超《十二月令》

图片37.png

作品以温州博物馆馆藏清代浮雕漆金戏曲人物故事木雕屏为制作灵感,让我意识到可以运用温州市的国家级非遗手艺-瓯塑来表现作品,瓯塑作为“东方立体油画”,通过堆塑技法展现细腻层次与绚丽色彩,以温州地区脍炙人口的民间童谣《十二月令》为主题,童谣中蕴含的岁时节令、民俗风情与地域景观,将温州百姓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转化为立体视觉艺术。二者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是对地域特色的创新表达。

作品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让古老民俗以可触摸的艺术形式走进现代生活,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温州“耕读传家、商渔并重”的文化基因,亦为非遗创新提供“以古开新”的范例。


作品3:  

林左照《吉祥如意筷子礼盒》

图片38.png

以“浙礼温州·瓯越新风”为主题,聚焦温州地域文化的典雅与匠心,融合馆藏青花瓷器和温州非遗精粹——瓯绣、瓯窑、蓝夹缬与山水意境,打造兼具审美、文化与实用功能的筷子礼盒套装。筷子的造型灵感源于青花瓷瓶轮廓,将瓶身的弧度、比例与纹饰线条简化后延伸至筷尾装饰结构,使筷与礼盒上的图案形成形神呼应。

整体设计融合瓯越古器中的“瓶”意象,寓“平安”“瓶福”,以东方哲思赋予日常餐具深层文化意蕴。同时,金属筷尾上的绿松石,象征温州青瓷釉色,辅以金镶包裹工艺,表达“青瓷映日,礼纳山海”的器物礼赞。“筷”承“快意人生”,“瓶”寓“平安如意”。本作品以器载礼,以礼致远,让温州传统文化以当代表达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文创代表作。


作品4:  

高慧敏 《北宋青瓷褐彩蕨草纹瓷执壶立体冰箱贴》

图片39.png

这款北宋青瓷褐彩蕨草纹瓷执壶立体冰箱贴,灵感源自温州博物馆馆藏的同款文物。采用FDM打印技术与PLA材料精心打造,磁铁采用内置隐形设计,既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又不影响器物原有造型与花纹的呈现。

它不仅是一枚实用的冰箱贴,更作为文物活化的生动载体,让千年文物以亲切可感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赋予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


作品5:   

周诗洋  《瓯窑虎形瓷茶壶组》

图片40.png

瓯窑虎形瓷茶壶组以“东晋瓯窑虎形瓷灯座”为设计原点,在保留文物神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场景需求。茶壶采用可堆叠式的设计,由茶壶、茶漏、茶杯、杯盖组成。在保持功能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美观。在文化意蕴上,茶壶组深度融入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壶盖与杯身取“天圆”之形,线条柔和饱满,象征包容万象;茶壶与茶漏边缘则以方形轮廓呼应“地方”之意,寓意安稳扎实。设计巧思,不仅让茶具在视觉上更具层次与平衡感,更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生活美学相融合,使每一次斟茶、品饮都成为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契机。


作品6: 

叶子萌 《竹节香薰》

图片41.png

从晚清七道口聚盛款竹节锡壶取灵感,用低温陶土还原竹节的自然肌理,保留老器物的复古感,陶面的斑驳感也强化了这种岁月沉淀的味道。去掉原锡壶的盖子,改成上下不规则的,打破传统造型的束缚,和竹节纹路呼应不突兀。香薰的功能和竹节元素结合,香气错落散。

功能定位与使用场景:散香装饰,适居家办公助舒缓。


作品7:  

朱慧娴  《窗韵启智木窗书立》

图片42.png

温州作为瓯越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谢灵运、王十朋、叶适等文人墨客与思想家对温州文化影响深远。因此以清代木窗的福寿纹样为灵感设计一款文创书立,寓意“知识之窗”,传递“阅读即开启智慧”的理念。设计提取牡丹(富贵)、莲花(清廉)、拐子龙纹(富贵连绵)等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简化重构,将元素转化为几何线条,表面水转印木纹模拟木质质感,强化“窗”的意象,作品展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其功能有稳定支撑书籍,防止倾倒;作为桌面文创,传递传统纹样美学;适合学校、图书馆,潜移默化传播非遗文化。适用于家庭书房、办公室桌面、咖啡馆阅读角、文创礼品店等。


作品8: 

谭慧  《瓯窑青瓷·现代茶礼套装》

图片43.png


把瓯窑青瓷传统工艺和现代茶礼结合,既保留了北宋青瓷划花碗的釉色纹样,又用瓜棱壶身、古城地图杯身这些细节融入地域特色,特别是茶壶盖钮做成东瓯王雕像,拿在手里就像握着一段历史,商务送礼既有文化格调,收藏爱好者也能感受到文物美学,可叠放茶盒还兼顾了实用性。

用户对象:茶文化爱好者、商务礼品需求者、传统文化收藏人群。


作品9: 

叶晓丹、胡建海《瓯时承-空顶帽》《承今绎-空顶帽》

图片44.png

承今绎—空顶帽是一场关于时间质感的创造性实验。从帻帽中承载帽子悠久的历史文脉。点明了产品现代的设计语言与用途。生动地描绘了从古代“帻”到现代“空顶帽”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传承古今,演绎新意”。名字充满了故事感和创造力,仿佛在讲述。成本精准投注于工艺创新与材质探索,使每件作品皆成为承载时空对话的文化实体。

瓯时承—空顶帽引用背被方形轮廓呼应“地方”,以中国“天圆地方”宇宙观为哲学内核,深度融合国家级非遗温州瓯绣手工技艺,致力打造可穿戴的文化载体。空顶帽以开放式结构诠释“天圆”,赋予头部无压感知自然的自由;产品精选天然材质,传统纹样,每一针线皆蕴含吉祥寓意与在地匠心。

本系列定位于轻户外场景与雅致生活场景,适合博物馆参观、文化沙龙、都市漫步等场合,为追求精神共鸣的用户提供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功能的生活配饰。使每件作品都成为可穿戴的文化宣言,为追求精神共鸣与生活美学的用户提供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日用之物。


作品10: 

尘脩香馆(黄林芬、 高奕华、姜秋水)

《御墨清辉·瓯香随行》

图片45.png

溯源: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驻跸江心屿,感怀抒意,挥毫题下“清辉浴光”四字。此四字,是帝王心绪,亦是孤屿美景的永恒写照。

“清辉”款:

此香以“清辉”为名,意在复刻那份月下江天的澄澈与孤高。以海南沉香为主香,配伍调和阿曼乳香、金颜香、玫瑰香露等高等级香药,严遵古法、炮制和合而成、窖藏而出。

其香气清冷幽远,如月华倾泻,似秋水无痕,引领思绪回到那个文人雅士追求心灵澄明的时代。是夜读、安神、助眠的绝佳伴侣。

“浴光”款:

   “浴光”二字,同出高宗御笔,虽已遗失,但从历史中我们仍可窥见,“浴光”二字寓意着光明与重生。这不仅是对破晓晨光的赞美,也暗含了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寻求新生的期许。

“浴光”此香以以正宗印度老山檀为主香,配伍调和:龙脑香、阿曼乳香等高等级香药、严遵古法、炮制和合而成、窖藏而出。

香气温暖明亮,饱含生机,如晨光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身体,赋予使用者积极向上的能量与希望。

“玉壁清辉”香插:取瓯窑缥瓷之雅。以玉璧为形,凝脂般釉色泛着淡淡青晕,宛如月下琼璧。匠人手绘釉下彩“清辉”二字,与瓷色相融。焚香时,烟缕缭绕,字影朦胧,似有月光洒落,尽显古朴禅意。

产品核心:

御笔真意: 直接链接温州江心屿最珍贵的历史遗迹——宋高宗真迹“清辉”、“浴光”。

宋韵载体:将抽象的宋代美学(雅、静、和、韵)与历史故事,通过嗅觉体验具象化、可感化。让承载厚重历史的御笔题字,化为可随身携带、时时感受的文化信物。

匠心传承:融合传统制香理念与现代工艺,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使用价值的雅物。

携“清辉”以怀古,熏“浴光”以迎新。让高宗遗墨的千年风韵,在缕缕幽香中,与你常伴。


版权所有:温州博物馆   浙ICP备100195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540号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