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18
文物可归为两大类,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如博物馆内展出的藏品;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古建筑、遗址、墓葬等。温州的编梁木拱廊桥便是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移动文物。
季海波,现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他是中国编梁木拱桥申请世界遗产项目的主要执笔人,是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国宝级廊桥的亲历者。4月17日,他在温博文化驿站讲述他与“他的”廊桥的故事。
季海波馆长毫无疑问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文物保护者。他与他的文保团队一同对每座廊桥进行实地考察;从民间找到编梁木拱技术的工匠,再到修复被毁坏的廊桥;为廊桥申请人类非遗。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文保工作者的艰辛与信念。
季海波在文兴桥修复现场用照片比对
季海波与传承人曾家快在廊桥修复现场
董直机与季海波在讨论廊桥灾后修复
2017年8月季海波向董直机请教修桥遇到的难题
在季馆长的讲述中,文物保护者不仅仅只有文保工作者与传统匠人,还有廊桥所在一乡的普通村民。久经风吹雨打的廊桥依旧能保存着原来的作用归功于他们日复一日对廊桥的悉心维护。2016年台风“莫兰蒂”对泰顺当地的三座廊桥进行了巨大的破坏,桥身被台风引发的洪水冲散。当地的村民在灾后为重建廊桥,积极、自发地去寻找廊桥的木构件。短时间内就找回了八成的廊桥木构件。这些在危难中伸出援手的村民们在廊桥的保护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身份角色。
还有一类“文物保护者”常常被忽略,但他们是极其重要的存在。这类“文物保护者”就是去廊桥游玩、采风的游客,摄影师,画家,现场听分享的观众等等。如何保护一滴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这滴水溶入江河湖海。编梁木拱廊桥就是这滴水,而普罗大众则是江河湖海。用眼睛、耳朵、感知,相机、画笔、脚下的步伐将编梁木拱廊桥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在心,并用各样的方式传播与分享;让有关廊桥的信息成为一颗颗饱含故乡情怀的种子,播种在人们心中,这也是在保护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我们的历史。所以每一个看到、听到、记得,并传播编梁木拱廊桥的人都是“文物保护者”。
如有希望观看整场讲座的观众,请识别以下二维码进入播放页面:《身在幽谷,巍然成虹——人类非遗木拱廊桥的活态传承》
(上) (下)